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

最后的耍猴人

作者:马宏杰

一个人永远走不出童年的影响。我的摄影之路,最初是在寻觅儿时记忆里的环境和人。

最后的耍猴人在线阅读地址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 第(1)篇

这是一个大时代里,一群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看这本书之前,我原本特别讨厌耍猴的人。一两个穿着破旧衣服的人,带着一两只猴子,敲着锣,走街串巷的卖艺。“有人”说,这些人会让猴子往路人身上爬,不给钱,就使唤猴子挠。是哪个“有人”,我其实也不知道。我自己其实也并没看到过这样的事情,但我却莫名相信这个是真事儿。见着带猴子的,就躲得远远的。不是说相信全部耍猴人都是这样,但,总有一个两个吧。没证据,没见过,却这样笃定。究其原因,是成见。
这本2015年1月出版的书,序言是那个时候还很火的柴静写的。里面有一句话:“这些细节,看见一点,蒙在人心上的成见就掉了一些。”
这些细节,有收了假币心情不好,忘了猴子要吃第一碗饭,被猴子拿石头打翻了一锅饭菜;有耍猴人的女人给小猴喂奶,小猴子亲吻她;有耍猴人坚守原则,不偷不抢不乞讨不下跪;有不愿给正在创建卫生城市的地方抹黑,不到市中心耍猴。
马宏杰在街上偶遇了耍猴人,感兴趣,就跟着去拍。这一拍,就拍了十年。他和这些耍猴人一起,带着白馒头和自来水,扒火车,睡立交桥底下,睡塑料窝棚。镜头里是真实,镜头外是故事。
这些耍猴人,把猴子当成了亲人。书中最后一张照片,是耍猴人鲍风山抱着自己冻的僵硬的猴子的尸体痛哭。猴子叫阿丹,陪了他十年,他说,猴子像他的孩子一样。而这猴子的死,是“一些基层执法者,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去曲解法律,对这些生活在最底层人的错误审判”的结果。这是我在全书中,唯一看到的评价性的一章。
耍猴,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日本也有猴戏,于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但现在,在大城市里,已经很少能看到传统猴戏,年轻人,也没有几个愿意学这门手艺了。或许就像书名一样,他们,是这个时代,也许,甚至是这个历史上,最后的耍猴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