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的西方学术名著。作者对男女不同性别在精神上的差异进行了系统论述,对妇女解放问题有深刻的见解。
性与性格读后感 第(1)篇奥托.魏宁格,作为一个20岁的年轻哲学家,能够得到后世的认可,应该理解为他自己定义的天才!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家,基本上都会在50岁以后才能行程自己统一的、系统的观念,而作者仅仅才二十岁,就能够思考如此深邃的哲理,是对现代教育的讽刺、还是有意的补充不得而知?当然所谓现代教育,按照1895年(记不清楚了)美国“十人委员会”成立也不过是120年左右的历史,所谓下定义或者判断也许还不具备良好的条件,需要时间。
作者虽然年轻,但通过本书,可以理解作者不仅仅是天才,而且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至少读完了西方几百本哲学、历史、进化论、动植物进化证据相关的书就是明证!
当然作者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对东西方文化的解释,特别是当时清王朝统治下中国、犹太建国、对从事自然科学科学家的否决、日耳曼民族崇拜、绝对女人、男人定义等等。这并不能否认作者见解独到性,比如理性化的刻画一见钟情、男女的有无转化、母性光辉和妓女品质、宗教信仰的意义、人类的终极目标(真、善、美)、个体作用和群体存在意义、人的原罪和懒惰性等等!当然本书也有其悖论,比如作者认为只有男人身女人心才能理解女人,而作者没有强调自己的这个属性,反而是在后面又引用另一个悖论,只有自己的敌人才是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在逻辑上有点瑕疵。
当然书名(容易引起误解)选取,绝对意义女人的定义和表现等等几个瑕疵(大部分后续段落),也许是促成作者23岁最终走向自杀的原因,要是仅仅看前面几章(黑格尔就是这样,通过奥托.魏宁格的博士论文答辩的),已经非常了不起,至少也是个理性学派的一员,可惜作者更进了一步,俺理解天才就是上天派来完成使命的,使命完成后就被召唤回去了,否则只能解释为,纵有抱柱信,不能容世俗。
作为普通人,还是不建议年轻人读该书,所谓人生的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存在(儿童期)、第二次赶脚到自己的存在(青春后期,交往期),至少应该到考虑个体存在的意义再读可能更好,不会产生误解,当然天才除外(作者语,每一个人都有天才的成分,只是多少比例[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