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空谷幽兰 读后感 第(1)篇隐士也叫“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等,《史记》的第一个列传讲的就是隐居在首阳山,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之后的《后汉书》、《晋书》、《唐书》、《宋史》、《明史》 等等均有记录。
本书作者是一名著名的汉学家,对古诗文、佛经均有不俗的造诣。这本书其实写的更多的是道教和佛教的隐士,隐于大山之中修炼。此类隐士又以终南山居多,终南山为何处?为何自古至今是隐士的天堂?
秦岭是南北中国的分界线,也是中国两条最大的河流的主要分水岭。但在”秦岭“一词使用前的一千年,人们把这列山脉称为”终南山“,中国最早的宗教通过”不死“的概念(这个概念是通过月亮的盈亏体现出来的)在生死之间的暗河上架起了一座桥,而昆仑——终南这列山脉,则是这个宗教的神秘中心。于是这里就成为某些人前来试图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的力量根源的地方。比如佛教,在中国出现的八大佛教宗派中,有七个宗派是在终南山里或附近开出它们的第一片花瓣的。
终南山的隐士们,有快九十岁决定遵行宿愿,悄然骑上青牛隐退,楼观台写出道家至今无法超越经典《道德经》的老子。有从军后,看透人生虚幻,将禅宗、理学和传统的道教重点养生三者结合起来的王重阳。有在华山一顶峰上住了四十五年的薛道长,有几年不下山,每日一到两顿饭的许多位隐士。他们有自己的信念,并用一生去执行,道教徒和佛教徒寻求的是不变的东西,他们寻求的只是”道“,就是我们生于斯、回归于斯的那个”无“。对于隐士们,很是佩服。
《华严经》是佛陀觉悟之后第一次讲的法。这部经的中心意思是,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不管是本体还是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此是空无自性的。因为空无自性,所以每一件事物都与法是一体的,每个人都与佛是一体的。也许道家会说,道法自然,每件事都是与道一体的,我想在现实中我们能做到的,是自律,是心态,是慎独。
最后,在《楞伽经》中,佛陀说:”悲生于智。这个“智”有智慧的意思,入世间、经世变,于痛苦磨难中涅盘出智慧,因看透炎凉而生大慈悲。“迟早,智慧会生起慈悲。迟早,道会来到世间。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致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静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