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_精选读后感_1800字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_精选读后感1800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一千个人读《红楼梦》,也会有一千个曹雪芹,一千个贾宝玉。事实上,正如蒋勋所说的,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读这本书,认识和感受绝对不一样。我在二十来岁第一次读红楼梦,主要关注的是宝钗黛的爱情故事以及大观园里那些小姐丫头们的悲剧命运,常常为她们遭受的屈辱不公而愤愤不平,跟她们一起伤春悲秋,有时竟被一句敏感的话,一首悲情的诗,或者一句荒凉的句子惹得涕泪长流。现在年岁已长,跟着蒋勋一起重读《红楼梦》,发现自己的心境竟然大不一样。当然,书中很多语言细节我也许忽略过去了,然被蒋勋一点醒,一分析,我也恍然大悟,感同身受。蒋勋把这本书的主题,人物形象都讲得深入浅出,但视角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在大学教材上读到的那些特别官方的语言。以蒋勋的观点,《红楼梦》这本书的主题结构根本不仅仅只有宝钗黛之间爱情悲剧和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这样的双线编排,而是像非常精美的编织,看似千头万绪,但每一根线索都是前有伏笔后有交代,哪怕最细小的生活细节,最微不足道的人物命运。蒋勋经常把贾宝玉当做曹雪芹自己,他借书中主人公的经历,记录自己曾经逝去的荣华富贵的生活和一去不返的青春梦想,祭奠那些在他青春岁月里给过他最长情的陪伴最纯粹的真情的姐姐妹妹以及一切富有青春美的女子。他借主人公的那些看似疯傻痴呆的表现和离经叛道的语言,批判控诉那个极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那些使人压抑扭曲人性摧残生命的世俗社会。蒋勋说,《红楼梦》里没有绝对的坏人,(我年轻时读此书,就把贾政,王夫人,贾母归入封建统治者反动派一类,用阶级对立的观点看待书里人物,觉得很多悲剧就是他们造成的,读到黛玉焚稿断痴情那一段,觉得贾母好虚伪好冷漠,于是推断所谓的封建伦理道德虚伪冷酷,是杀人的刀子,更联想到鲁迅先生说的“吃人”。)现在仔细读来,认为是蒋勋确实讲出来了我心中所想而又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蒋勋认为,如果贾宝玉就是曹雪芹,他就是借宝玉的视角,从众生平等的角度来看待滚滚红尘中的人物,不管是贵族还是用人,作者全都用一双悲悯的眼睛在观察,从人性的角度去关注。于是,贾母这个亲眼目睹了贾家四代荣华富贵并且享受了极致富贵的老太君,最终又要亲眼看着贾家这棵大树倒掉,不得不接受树倒猢狲散的事实的悲凉心境是令人同情的;聪明美丽强悍的王熙凤,虽然娘家家世显赫,婆家又深得贾母喜爱大权在握,然而悲哀到丈夫偷情还咒她死掉,所有人怕她但不爱她,最后“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作者在描写关于她的细节的时候也是寄予了同情与悲悯的。更不要说低贱的赵姨娘,出身卑微的邢夫人和尤氏,还有那些可以任意打骂发卖的丫头用人,作者都用众生平等的观念给与了深深的同情。就是低俗不堪的贾珍贾赦,无法无天的薛蟠,甚至泼辣恶毒的夏金桂,作者都对他们的行为找到了前因后果,写出了他们在尘世中所受的心苦。总之,红楼梦中之人,都在红尘中受苦,有的是得不到之苦,有的是太容易得到之苦,有的是轻易得到而要拼命守住维护之苦。那么最终如何解脱?自命为槛外人的妙玉不能解脱,吃斋念佛的王夫人不能解脱,就是宝玉最终出家也不一定是曹雪芹写的故事的结局。蒋勋认为,《红楼梦》也许就在八十回就写完了,没有结局就是结局,就好像生活本身,只有来路,归途正在行走。那么红尘中受苦的人,没有解脱就是解脱。生活本来就是一个荒诞剧,也许宝玉最后就是那个江湖骗子王一贴?为了生存,他也开悟了?蒋勋的观点是本书是用的倒叙手法,故事的结局是第一到第五回,尤其是第五回太虚幻境里对人物命运的谶语就暗示了人物最终的命运结局。

之前也看了一部分白先勇写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觉得也写得很有意思。二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白先勇主要拿两种版本的《红楼梦》在作比较阅读,从人物性格命运到语言细节都做了佐证分析,他比较认同程乙本,觉得它的描写比较符合作者愿意,而对于庚辰本多有指正,认为它在手抄本流传过程中被文化水平并不高的作者擅自修改而背离作者原意。蒋勋则没有强调版本问题,而且从他引用的文本语言看出,他读的应该是庚辰本。这样就有点意思了,因此在读他们二人写的这些文字时,我有一种在打牌时偷窥到了两个对手的牌的乐趣——虽然我没有打过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_精选读后感_1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