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显微镜下的大明》_读后感_1600字

《显微镜下的大明》_读后感1600字

之一:

先来一个书友的精彩评论。

书友的书评,看《笔与灰的抉择》这个小故事,在婺源龙脉保卫战的最后,县令冯开时可谓太极高手,纵横捭阖几个回合下来,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就是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回想我们做问题整改,一个个也都是太极高手,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正面回应具体问题怎么解决,腾挪转寰资料整了一大摞,干货却没有几张。由古及今,盖没例外。


之二:读《学霸必须死一徽州丝绢案始末》的之个人浅见。

大明徽州府,下辖六个县,歙县是最大的一个。县里有个叫帅嘉谟的人,无意中发现徽州府每年有一笔8780匹生绢的税。按道理,应该是六县均摊,可实际上却是由歙县单独负担。而且这笔冤枉税已经足足交了两百多年!于是越级上告,按惯例,上级要求徽州府进行彻查。好了,裁判和双方队员到齐,pk开始。

先看裁判:无论这笔绢税在六县怎么分配,对府里来说都没区别。所以这笔税如果不改,局势平静如初,最多歙县抱怨两句——反正你们交了两百多年了,早习惯啦;若是把赋税均摊到六县,徽州府得不到半分好处,反而引起其他五县骚动,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再看对手:先是一番申辩,最后别有深意地加了一句:“照旧定纳,庶免小民激变之忧,官民两便。”意思是:您最好按照原来的做法征税,免得激起民变,这样官府和民众都方便。前面的都是废话,重点就是最后这点睛之笔。

果然,徽州府心领神会,不再催促。在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中,这件事慢慢地不再有人提起。(明白了为什么要越级上告了吧)

人性,这就是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人性了。事实重要吗?不重要。结果意外吗?不意外。事情完了吗?完不了!

最终,在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以及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后,尘埃落定。

最终方案终于出炉了:

人丁丝绢折银6145两,仍由歙县承担,但他们负担的均平银(另一项税负),则减少2530两。这笔均平银怎么补足呢?由徽州府军需银抽出1950两、金衢道解池州府兵饷银抽出580两,合计2530两,转入均平银账目冲抵。

这个方案,可以说是集妥协、折中之大成,把负担压力分散到歙县、徽州府、兵备道等诸多方面。这样一来,歙县少交了2000多两银子,心满意足;五县一点负担不用加,也心满意足;徽州府和兵备道略吃了点亏,但消弭了一场大乱,杜绝隐患,也合算。

其中的亮点就是:金衢道解池州府饷银,这笔钱为什么兵备道肯出?原来,徽州府曾有段段时间,处于没有驻军保护的空白期。由邻近的金衢道就近协防。协防需要兵饷,于是徽州府专门安排了一笔兵饷,每年解送衢州。后来,朝廷设立了徽宁兵备道,把徽州防务从金衢道接回来。首先,徽宁兵备道先从徽州府征收一笔兵饷银,然后又给金衢道说徽州防务我们接手了,兵饷银以后归我们,金衢道觉得这也合理,办了移交手续。最关键的手法来了:徽宁兵备道并没告诉徽州府,兵饷发生了转移,反而要求徽州府在“协济金衢道兵饷银”中间加上“解池州府”四个字,意思是,以后你们交给金衢道的兵饷银,送到池州来就好啦。经过这么一番操作,徽州府每年要交两笔兵饷银,名义上一笔给金衢道,一笔给徽宁道。其实金衢道早就收不到了,这两笔银子就都落入徽宁道手里。说白了,就是重复征税。

问题来了,难道没有人质疑吗?还真没有!要知道,在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里,政策一旦形成惯例,即使周围情况发生变化,官员仍旧会机械地继续执行,不会主动求变。所谓“祖宗成法”,就是这么来的。

徽州府一直在交纳“协济金衢道兵饷银”,这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既然没人通知取消,那么就继续交下去好了,也没人追究它是怎么产生的。那笔丝绢税也是同样的道理,歙县不也默默地交了两百年吗?

于是一笔原本是重复征收的税,就这样拿出一部分去填补了一项乱收费后,自身也巧妙地被洗白了。

于是,老百姓交的税越来越多,朝廷收入却不见增加,大部分都在中间环节里成为了各级官吏的囊中之物。于是,大明的灭亡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之三:感慨颇多,无从下笔,再去多读几遍再说[捂脸][捂脸][捂脸]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显微镜下的大明》_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