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_精选读后感_3500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_精选读后感3500字

Educated

2019年看过最印象深刻的一本书。

第一次阅读这种题材的书籍,一本自传回忆录,作者是一名仅有30多岁的美国年轻女性,然而,她所经历的人生却让人震惊。

塔拉·韦斯特弗( Tara Westover),1986年出生。她来自一个不是特别遥远的年代,然而她的人生却如此不同,塔拉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2018年,唯一的头衔是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的她,出版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写下她的成长和求学经历。2019年,因为这本书,她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经历不就是成功学,美国人心目中的美国梦,然而,阅读带来的力量和感动超过了这个故事本身。这本名字充满诗意的书,阅读起来却饱含震撼。

塔拉,出生在美国爱达荷州的一个山区里,一家七个孩子,她是最小的那一个。塔拉的父亲经营一家废料场,每天处理金属废料做营生,母亲是一名草药师兼助产士,制作草药顺带帮助邻里接生新生儿。她的童年就在废料场中度过,帮爸爸收集处理废料,帮妈妈制作精油和酊剂。

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却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孩子们在家里出生却没有出生证明,父母,孩子生病、受伤从不去就医。更令人惊讶的是,家里的孩子们,都不去上学。

这一切,都源于塔拉父亲心中奇怪的念头,学校和政府是魔鬼,他们只会把你引向歧途。身体的苦难是一种赐福,要学会接受它们。以及医院和医生都是骗子,药物只会加害你的身体。更为甚者的是,她的父亲每日活在对于时间的恐惧和世界末日的压迫感和幻想之中,强迫她们为末日而储备,囤积物资,这样在末日到来之时才有充足的储备。

这样的行为,曾让年幼塔拉十分不解。多年后,她才知道父亲这样的行为,是双向情感障碍(也称躁郁症)这一病症的症状。但年轻的她,童年时只能选择完全信服父亲的准则和他所传达的观念。就算偶有动摇,也会责备,怨恨自己。除了父亲的怪异行为,母亲的妥协纵容,塔拉的二哥,肖恩,他不稳定的情绪和频繁出现的暴力倾向,让整个故事变得更为揪心。他会在塔拉不顺从自己的观念时暴力的对待她,甚至把她的头按进马桶里,痛骂着叫她妓女。然后再过一个小时前来道歉,请求原谅,然而下一次,却还会因为突然的暴怒而攻击别人。

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塔拉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她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很多的事情,她承受不了也无法反抗,没有人可以帮助她,只有默默地将它们写下来,变成回忆的一部分。因为,人总会学着将一切的事情合理化,记忆会逐渐消失,甚至改变,就像一次又一次原谅过的二哥,总会让她觉得一切最后是自己的错。

如果故事结束在这里,很可能塔拉就这么过完她的一生,成为一个和母亲一样的草药师或助产士,再偶尔给父亲的废料场打打下手。外面的世界,与她无关,只需要活在父亲的认知和传道之下,就是这座大山里的完美结局。可是,命运从来不缺乏戏剧性,她的第三个哥哥,泰勒,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家,这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又充满了渴望,她想知道外面的一切是否和自己十几年来的认知一样,就这样,她在闲暇的时间自学,准备大学入学考试。一年后,奇迹发生了,她收到了大学入学通知书。她的人生,也从此开始转变。

学校的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世界观的撼动。通过教育,她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五彩斑斓的。她在一步步重拾自我,把那些被打成碎片的自己,一片片拼接起来。直到:

我从未允许自己拥有这样的特权:不确定,但拒绝让位于那些声称确定的人。我的一生都活在别人的讲述中。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专制而绝对。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我的声音也可以与他们的一样有力。

塔拉在后面的日子里也不止一次的回到家乡,想要和父母进行沟通,更希望能通过说出当年二哥的暴行取得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她天真的希望能用自己的积累与收获去改变他们的顽固。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丝毫效果,反而噩梦重温,父母的包庇纵容,家人的猜忌与不信任,二哥的愈发癫狂,令她最终在极度绝望里彻底告别了她的原生家庭,不仅仅是距离上的完全分离,更是心灵上的永久诀别。

同为自己的亲人,塔拉的父母难道不爱她吗,她的二哥不爱她吗,未必,当塔拉在为奖学金发愁的时候,爸爸打来电话问:“你还好吧?”当塔拉说学校没有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她在愁奖学金的事情,成绩能及格都不错了,爸爸说:“钱的问题,也许我能帮到你,现在过的开心一点,好吗?” 肖恩也是不懂得如何爱别人的哥哥,肖恩总是欺负着妹妹,这样一个看着都会让人憎恨的哥哥,却在圣诞节,递给塔拉急需的一百美元,他会说:“小妹,相信你比我更会花这一百美元。”他也鼓励过妹妹:“小妹,你会考过二十七分的。(27分是塔拉申请的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肖恩就连表达爱的方式都是如此苛刻。

父亲对塔拉的爱,其实从来不是问题;而爱的方式,出了太大太大的问题。

在奥普拉的节目上,塔拉这么说: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正因为我爱我的家人,所以我是不是做了错误的决定?还有,因为我对家人深深的思念,让我多次陷入自我怀疑,心里有个声音不断重复:“因为我想他们了,所以我一定是做错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醒悟过来,没错,爱很简单。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时,他给了我一个僵硬的拥抱,然后对我说:“你知道吗,我很爱你。”我回答说:“我当然知道,这从来不是个问题。”我一直都知道爸爸很爱我,毋庸置疑,我并不觉得爸爸那么做是因为他不爱我。但当我们试图以爱的名义控制和改变他人,这种爱就变味了。这并非爱的真谛,你爱别人,就无条件地爱,交还给你所爱的人自我选择的权利。如果你说,我一定要改变我爱的人,这样我就能永远占有他们了,那这根本就不是爱,也不是爱的价值和力量。所以我想对我的家人说,我现在仍然很爱他们。尽管一半家人已和我断绝往来,虽然我必须接受现实——他们必须改变才能重新回到我的生命中。至于他们是否会改变,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她还说:

获得的和失去的同等重要,我感激这个教育打开的新世界,却也还在努力寻找一条回家的路。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那么,教育,在她的眼中,又意味着什么呢: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福布斯杂志访谈)

这个故事足以改变你对教育的传统看法,让你拥抱教育带来的每一次尝试,但这也并不是另一个励志或者成功学的名篇。即使是在书中,塔拉对于自己付出的努力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她无意成为一个美国梦或是奋斗者化身。教育带给她的,是全新的人生,它源于自我的改变。虽然很多事情无法改变,就像塔拉在书中说的:

我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他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当我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决定,不再为旧冤耿耿于怀,不再将他的罪过与我的罪过权衡比较时,我终于摆脱了负罪感。我完全不再为父亲考虑。我学会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因为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应得。这是我爱他的唯一方式。

本书中文版的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塔拉心中有一座山,她逃离了现实中的大山,飞向心中的山。很少会因为一本书,可以产生这么多的共鸣,然而,真真切切的是,从塔拉的言辞中,能感受到她的力量,带给我们的治愈。

最后,想借用另一篇书评中的一句话:

因为那些荒诞的轶事,那些闪耀的标签,从来不能真正打动我们。触动我们的恰恰是平凡却又复杂的真实。我们一直在寻找作者这样非凡的勇气,不妥协、不放弃爱,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执着坚定地做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_精选读后感_3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