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_精选读后感600字
1946-1949年内战没有什么文学作品,印象中有部电影《太平轮》。那段离乱的时代没有相称的文学是很奇怪的,而美国南北战争有那么多文学,电影。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一书值万卷。
读《永远的尹雪艳》最为入心,飘然于麻将声中的白衣女祭司,矛盾与和谐并生。“当牌局进展激烈的当儿,尹雪艳便换上轻装,周旋在几个牌桌之间,踏着她那风一般的步子,轻盈盈地来回巡视着,像个通身银白的女祭司,替那些作战的人们祈祷和祭祀。”
《国葬》《梁父吟》是写白先生的父辈吧,有流露溢美文饰但不失黯然。《梁父吟》有飘然世外,有一种至死仍存的挚子之心的理想。“那么你把今天的谱子记住。改日你来,我们再来收拾这盘残局吧。”
台北人,有生长于陆奋斗于陆的台北人,有生长于陆成长于台北的人。名媛,青年军人,壮士迟暮,学者,妓女,帮工,将军,侍从,那是一段各个阶层都经历离乱,是中国的离殇。1946-1949年内战和它产生的影响,渗在《台北人》里,甚至可以说《台北人》是侧面描写的中华民国史。《台北人》写得好,灵与肉的争斗,撕扯陡转,深刻强烈。台北人有很多隐喻,很有东方灵性,短的时代与长的江河溶在一起。
有王谢堂专门解读《台北人》,我常说,文自己读就好了,自己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而这次觉得王先生的解读头头是道,有共鸣,有点拨。一段离乱,一书江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台北人》_精选读后感_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