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乡土中国》_读后感_1600字

《乡土中国》_读后感1600字

古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印证。从社会学角度解读孔子等古书很有意思,会发现他们提到的很多是和乡土社会的环境关系有关的。如果从这角度来说,老子的王官之学呈现了中央的另一面目。

总结:

1.文字和情景、经验的配合,才能把象征意义发挥出来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
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

推论:社会群体复杂程度与语言复杂程度成反比。

2.以个人为中心的格局——乡土较小而分散的社会、稳定的结构——私人关系更为发达,包括道德。两种格局是就偏重来说的,而非绝对划分。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

3.男女之间不可跨越的差距,使恋爱、激情成了乡土社会中不稳定的元素。反证,乡土社会是要求保持稳定、透明、熟悉且相互了解的。

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

为什么?他认为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设定一套标准在脑子里,就能控制了。

因为男女求同的危险性,同性的情谊更受重视。我想起了水浒传…

4.礼、法不同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5.礼、法有时是冲突的,比如诉讼。礼更重视道德力量,而法看重权利和义务。法没有融入乡土社会,容易被利用。

6.社会契约被叫做同意权力。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

7.长老权力。一种教化。

所谓意志并不像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
我曾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8.空间、血缘的联系,为了稳定。

9.时势权力

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
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和横暴权力并不相同,因为它并不是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和同意权力又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和长老权力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一个有意思的看法:例子英国革命。

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

第二个有意思的看法:对原文的注释是一种篡改。

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10.人受欲望激动活着,无意间却合目的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乡土中国》_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