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_读后感1900字
读完保罗·高更传记再来评论。这里我只发表对三个问题的看法:一是本书主题;二是思特里克兰德和高更两个人的人设;三是本书使用最频繁的“对比手法”。
首先是主题。
大家都知道,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残酷的现实。那么本书就是歌颂了克服一切现实困难而勇于追求理想的伟大品格。这是大家都接受的一般说法。然而,本书所要传达的远不止这么简单。
理想与现实的主题不过是我们这些头脑清醒的读者施加给这个故事的。换个角度想想吧!思考地更纯粹一些吧!倘若我们真正站在思特里克兰德的角度,那么就会懂得,是对于艺术的狂热,埋藏在身体中的创作欲望让这个家伙打算去成为一个画家的!是这股创作欲激发了他灵魂深处想象力的海洋,他急需通过绘画来宣泄这份感情,否则就会爆体而亡。没错,宣泄感情,发泄经过艺术包装的欲望,探寻超越现实的美,这就是本书所要展现的东西。这是一个艺术家(作家,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导演)的内心世界。那么,一个这样的艺术家,是根本不会考虑现实的,尤其是本书里的思特里克兰德。没考虑现实,就根本不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选择。这里只有纯粹的创作欲望,是一件事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不要讨论什么理想现实这等高大上的命题,只需要看看一个艺术家强烈的发泄欲望就够了。原始,纯粹。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他并不是选择理想、战胜现实,只不过是遵从内心罢了。
然后是高更和思特里克兰德这两个人。
都说高更是主人公的原型。可是在我看来,他俩的共通之处只有1%。高更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很世俗,热爱名利,仪表整洁,爱干净,身材挺拔,高大健壮,热爱家庭,缺乏责任感,自私,怀抱希望,自负而得意,爱炫耀,谈吐得体,还爱搞小集团。后来落魄的时候有些暴躁。这么来看,就是个普通人而已。那么思特里克兰德呢?也缺乏责任感,自私,冷漠,但他神经质,毫不关心周围环境,邋遢,完全抛弃人情世故,让人恨得牙痒痒,是毛姆极度夸大了人的某个特点而创作出来的一个玩意儿,是个作家笔下典型的假想人物。没错,思特里克兰德是个艺术家(毛姆)为了写书而刻意弄出来的一个东西。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毫不关心周围的世界,这一点和世俗的高更完全两码事。高更的确是放弃了高薪工作而去当了落魄画家。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高更觉得自己一定能成名,一定能让家人对自己刮目相看,有成名的欲望!他受不了丹麦人的冷嘲热讽才离开了家人,而不是纯粹为了艺术。他是个欧洲文明制度打造出来的人,所以无法一直待在塔希提岛。这和思特里克兰德完全不同。所以我说,他俩共通之处只有1%,就是对于艺术的狂热追求。
然而也就是这1%,将这两个人联系了起来。为了艺术,他俩食不果腹,饥寒交迫,各处漂泊,无论是否对生活质量有所要求,他俩都经受了肉体和精神的极大折磨,非常人所能忍受。所以他俩毫无疑问都是伟大的。毛姆在书里早就说过,一个人的人性是极其复杂的,高尚的品格下也会有污点。那么一个世俗的人也可以是伟大的,一个没有责任感、自私冷漠的人当然也可以是伟大的。为了艺术而选择苦行僧的生活,有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这两人很伟大。那么,尽管有性格上的无数不同,高更就是思特里克兰德,特思特里克兰德就是高更。尽管只有1%的共同处,但那是本质。
顺便说下思特里克兰德的外表。他拥有充满肉欲的外表,狂野而原始,这与他画作的思想是相一致的。还记得被他吸引的女人吗?小酒馆的妓女,还有戴尔夫的妻子,以及爱塔,都被这个“神经病”给吸引了,为啥呢?是因为那股肉欲感,原始感。这是什么?这是人类的本质,是不加掩饰的最纯粹的人类本质,充满了诱惑,充满了野性,已经被无数混沌东西淹没了的人们,当然会被它吸引。而女人,正是最敏感、最善于发现的群体。
第三,就是贯穿全书的对比手法。
人物有对比,自然环境有对比,生活环境有对比,这些戏剧性的对比,正彰显了毛姆创作的巧妙。
1.人物。我只说一点,梅特过于在乎别人看法的辣鸡性格VS思特里克兰德随性、毫不在意别人看法的特质。这个大家看书都能看明白,作者是怎么将巴黎社会乌烟瘴气,各种攀比,各种八卦的氛围写出来的。
2.环境对比。作者重点描绘了几个不同地点:巴黎的奢侈浮躁,布列塔尼的老旧古朴,丹麦的世俗庸俗,塔希提的原始美妙......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掩盖了自然的原始光彩,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捕捉自然的色彩和光线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巴黎这样的都市明显满足不了要求。要想创作出伟大的画作,就得去那些尚未被现代文明污染过的地方捕捉自然。同时这也牵扯出了一个很深刻的话题,那就是人类文明侵染自然后,传统的消失,美感的湮灭,古老神秘的消逝等等。文明能够发展自然是好事,但请不要过度扩张。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好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月亮与六便士》_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