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中《散文卷》包含《悼志摩》等十部作品,《小说卷》包含《九十九度中》等六部作品,《书信卷》包含致沈从文、梁思成、傅斯年等多人的书信。
林徽因全集之散文小说书信(2)读后感 第(1)篇看其他同时代文人的描述,我老早就知道林徽因是个直率的人。在“太太的客厅”里,谁还不是个学富五车的人物?不直率,难道把学识藏起来发霉?我虽看不见他们这些人物聚在一起的神情,大概也能想象他们谈论的话题。正值国家动荡,我国在人才上却实实在在地攒了一批(虽然后来都毁了)。国仇家恨,人性国运,他们的话题一定又深沉又灵动,谈得出个所以然。就好像这本书里写的,这位才女对人性、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是多么直率,多么坦诚。我读到的是她活生生的快乐和遗憾,建筑在满满的学识上,却又没有掉书袋和立牌坊的地方。
后人总议论林、梁、徐、金这些人的情感故事,却独独不了解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我始终觉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如那个时代的证据之一。人世间有的是微妙的情感,难道唯有那些在字典里有个明确定义的才值得被了解和背诵?这真真地可笑!一切情感都要归结到拥有、属于,却唯独不去要求它本质的真挚的话,拥有又能拥有什么?属于又能属于谁?
论文才,大才女的散文书信好于小说。小说实在啰嗦得厉害,且着实脱不了她儿时的框架。这点上,张爱玲在文才上就要高一个层次。能写小说都不一样,这个得以后再细说。但林徽因有着爱玲没有的爽气。她能恨自己的出身,但又不沉浸在出身的痛苦中不可自拔。毕竟她的父亲爱她,这是她幸运于爱玲的地方。说白了这或许是她日后吃得了那么多苦的底子吧。骨子里她是坚强的,是亮堂的。
还有就是她写的那么多事,好多和今日如出一辙。可惜的是那时的知识分子比现在的我们货真价实得多,她的呐喊想必会得到回响。今天我读了她的愤慨也好,伤心也罢,既没有信心真的理解,也没有信心得到其他人的共鸣。我怕是说了,又要被笑话,乃至于感觉自己这个人的“顽疾”是一种深层次的违和,深层次的讽刺,深层次的不合时宜。
我们这个国家也是有过真正的名士风流的。想到这里,便觉得着实欢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林徽因全集之散文小说书信(2)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