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 读后感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

作者:木心讲述 陈丹青记录

在历时五年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全部内容,包含在陈丹青的原始笔记中。2013年初,依据这五本听课笔记,《文学回忆录》出版了。出于当时的顾虑,陈丹青没有收入九堂课的相关内容。近经商酌,为读者考虑,仍以他的笔记为依据,编成《木心谈木心》一书,是为《文学回忆录》补遗。听课学生陈丹青说,返回八十年代,这份“课业”并不是听讲世界文学史,而是众人撺掇木心聊他自己的文章——这是先要向读者告白的实情。1993年,文学史讲席进入第四个年头,话题渐入所谓现代文学。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在线阅读地址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 读后感 第(1)篇

能够看别人,特别是高手,看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人生一大乐事。好像体验了一下别人的人生一样。
随便摘录几句:
在什么地方(环境)你写得最顺意?
答:繁华不堪的大都会的纯然僻静处,窗户全开,爽朗的微风相继吹来,市声隐隐沸动,犹如深山松涛……电话响了,是陌生人拨错号码,断而复续的思绪,反而若有所悟。
写作是快乐的,醉心于写作的人,是个抵赖不了的享乐主义者。如果你跳舞、画画很痛苦,那你的跳法、画法大有问题。
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
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已岂是“拟人”、“移情”、“咏物”这些说法所能敷衍。
中国人既温暾又酷烈,有不可思议的耐性,能与任何祸福作无尽之周旋
然而日本人之对樱花、俄罗斯人之对白桦、印度人之对菩提树、墨西哥人之对仙人掌,也像中国人之对梅、兰、竹、菊那样的发呆发狂吗
在正经的场合,想到很不正经的事,很难控制。陀思妥耶夫斯基上刑场,注意到卫兵第三个铜扣生锈了。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哈代说:“多记印象,少谈主见。
长年的辛苦,使我变得迟钝:处处比人迟一步钝一分,加起来就使我更辛苦——我常是末班车的乘客。
梵乐希说:陶渊明的朴素,那是大富翁的朴素啊。
“思想性”只能成为小说的很远很远的背景,好像有一条低低的地平线的那样子。小说的中景,尤其是近景,不宜有思想,思想是反对接吻的,而且常会冒出浓烟,那是要使人咳嗽的。
当愚人来找你商量事体,你别费精神——他早就定了主意的。
思维是后天的,非遗传,非本能。思维不具生物基础,思维是逆自然的,反宇宙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