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被誉为中国的弥尔顿《失乐园》,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入选瑞士《时报》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来全球最为重要的15本书。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他们在相互照顾中成长……本书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入选瑞士《时报》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来全球最为重要的15本书。
兄弟(第3版) 读后感 第(1)篇看过几部余华的作品我以为多少有点熟悉他了,可看完《兄弟》才知道我对他还很陌生。
《兄弟》中有《在细雨中呼喊》的影子,主要是对小孩儿心理的描写,余华写出来的小孩儿能让大人感觉是那么荒诞,可回想小时候的自己却又是那么的真实。还有那种与生俱来、独一无二、深入骨髓的孤独感,我相信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是很难写出来这种感觉的。
除却上边这些熟悉的影子,整本书最给我以心灵震撼的,是一个配角——宋凡平。宋凡平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忠厚善良的真汉子,时代压抑了他的个性,可他的热血却在生活中膨胀。是他让我深刻理解了这句话:什么是真正的勇士?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
李光头成了富翁以后,整本书开始荒诞了起来,在后半部分,我似乎完全感觉不到是在看余华的书,之所以一直看到最后,是心里在期待着什么,想着余华的作品,肯定后边会有意想不到的内容给我惊喜,可惊喜始终没有来到。他写的那么荒诞,是想讽刺现实的什么吗?我不知道,我可能是不懂太深刻的东西吧。
以前我觉得看书不一定就要了解作者,就像一个歌手说过:我不想告诉你们我当时创作这首歌的想法,因为我不想你们听歌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我告诉你们的画面,我希望你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脑海中是你们自己的画面。我觉得看书也一样,每个人不一定要按作者的创作背景去解构这本书,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各取所需,结合自己的经历,还原自己某种的心境,足矣——就像大家看书想了解兄弟两个的命运带给我们的思考,我却只关心宋凡平这个人物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哈哈哈,有点强辩了)。不过现在我隐约有点觉得,自己可能要试着多去了解一下余华这个人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兄弟(第3版)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