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_14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1400字

纯阳书评《万历十五年》(修订版)这是一本好的历史书,同时也是一本有毛病的历史书。这本书好在三个方面,一是手法独特,作者在写作框架上不落窠臼,放弃了一般史书的写作范式,既没有采用编年体写法,按照历史纪年挑选重要的历史事件宣泄笔墨,也没有简单的按照纪传体写法,挑选重要人物大书特写。而是从时代的大舞台上挑选了几个具有相当典型性的重要人物,对其人生际遇中的起伏降落进行解剖式的分析,并努力从这些人物身上找到影响甚至是决定他们宿命的共同力量。在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里,这些人物除了形式上还有点像纪传体历史中的人物,其实质已经相差甚远,这些人物的个人特殊性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反而是作者试图要发现的、同时也是时代给予他们的共性,所以人物不再是人物,他们仅仅是样本,时代已经成了舞台,而作者就是要试图通过这些样本去洞察舞台的逻辑,这种历史的写作手法是很有特色的,很有科学研究的味道,因而这是这本书的第一大特色。

本书的第二个好处是作者看待历史的方式颇有系统论的味道,能够从全局、系统的高度去俯瞰整个历史,能够重点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和影响这些关系的众多要素中去看待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命运,正因为没有将过多精力放在人物本身的个性和特殊性上,所以也就没有被迷失在众多无关紧要但是颇能误导方向的细节之中。而正是这样的角度和思维格局,才为作者那为众人所称道的大历史观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进一步的讲,如果没有这样的系统化思维,作者的通过分析典型性样本、进而发现现象背后的决定性力量、最终得出结论的写作手法也将无法形成。

本书的第三个好处是以文学化的语言写信史。尽管作者写的是信史,史料的择取也很讲究,用的都是较为可靠的史料,但是作者没有因此就板着脸,正襟危坐,而是采用了文学化的笔法,加入了很多轻松的元素,令整本书显得妙趣横生,亦庄亦谐。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但是这本书却有一个大毛病。毛病就是出在作者的大历史观,作者的大历史观是很值得人称道的,但是基于作者的大历史观而在本书中形成的结论又是值得商榷的,或者说作者形成结论的逻辑是有问题的。作者的逻辑写作逻辑是只要我通过说明申时行、张居正、海瑞、万历、戚继光和李贽等社会精英,不管他们如何睿智、聪明,如何努力都终究不能逃脱时代、环境给他们套上的枷锁,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些人的后边肯定潜藏着更强大的力量,而作者又顺理成章的指出在那个时代,主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就是儒家文化,所以就很快得出结论儒家文化就是最终的决定性力量和罪魁祸首,尤其是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为上,所以整个大明王朝就沉浸在了以道德代替技术,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怪圈之中,因而这个社会系统的崩塌就是一种必然了。这种论证貌似有理,但是缺乏科学上的严谨性,因而在逻辑上存在着论证漏洞。作者所做的一切工作只是说明了一种因果的可能性,甚至连这种可能性都不存在,最多只是一种相关性,道理也很简单,中国历史上推崇儒家文化的朝代还有很多,它们的灭亡是谁害的?中国历史上也有不推崇儒家文化的朝代,它们灭亡又是谁害的?所以说作者的结论显然过于仓促了,他的大历史观的思路可能是对的,但是基于这个思路的结论显然是不可靠的。

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毕竟这本书具有创新性,而且还挺有趣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_14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