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芳华》原著)》_精选读后感700字
缅怀青春是个特容易引起共鸣的主题。所以很多导演喜欢拍以青春为主线的电影。冯小刚是导演界的老油条,标榜自己是个敢想敢说,敢碰敏感话题的老炮。拉开挑战审核红线的架势。但电影版芳华让我们失望了,老冯只拍了一部与青春有关的电影,这并不是严歌苓想要表达的,他怂了!
芳华这本小说,除了青春,显然还想含蓄的表达点什么。那是个歌颂英雄的年代,国家需要英雄来给人民做出榜样,社会需要牺牲精神,需要奉献精神,需要快速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速精神文明的速度。刘峰就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好青年,他勤劳,无私,勇敢,善良,是这个时代需要包装的模范。这个形象下,他要收敛人性的部分,要压抑自己的感情,爱情。直到一次冲动的表达,释放了自己情感的部分,瞬间跌落神坛。由于人性的嫉妒,或者因为组织对模范的负面行为的零容忍。刘峰精神层面遭受了集体的暴力,被发到了伐木连。刘峰还是那个刘峰,继续在余下的生活里做着真实的自己,并在对越战争中过足了英雄的瘾,在战斗中失去了左臂。改革开放后,英雄这词变的一文不值,人在时代的漩涡中是那么的无力。残疾军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失去了竞争力,遭遇种种不公。当初为国家奉献的军人,在现代并没有获得社会的尊重,直到患癌死亡。国家在需要英雄的时候,他做到了。而他需要国家的时候,好像整个社会都在遗忘。
书中的四位文工团女性,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以各自的情感为主线,在大时代的漩涡中随波逐流。最遭到集体排斥的两个人,刘峰和小曼,最后相互扶持,在战友和爱人之间徘徊。算是给读者最温暖的结尾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_精选读后感_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