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_读后感600字
1.长篇的心理描写、词藻修饰,看的时候总感觉会禁不住读出声来,在茫茫长夜里,几次想到了中学语文的阅读理解。
2.开篇的黑色、孤单、惶恐不安,由一个孩子视角心理出来,又带着大人长长的回忆感,细雨中呼喊的急促与吓人之处,正在于无人应答。想起了几岁那年一次放学后,躺在房间睡着了,爸妈回家后呼喊我名字,我迷糊躺在那里没有应答,慢慢就听到他们渐远的呼唤,以及和邻人打听我去处的声音,关切、紧张,在那天一觉醒来天黑的心灵里,膨胀着满满的存在感。后来漫长的求学生涯,寄宿与独处的时光里的坚强独立依赖着从小到大关于亲情的所有记忆来支撑。即便现在,内心像海啸般涌起愤怒悲伤,在一个人的空间里,肆无忌惮蔓延,每值此时,爸妈的一个视频电话,挂断后失声痛哭,这才完成一次情绪崩溃,内心彻底通畅,归为平静,这是朋友圈、炸鸡解决不了的。
3.一个童年都在动荡漂流,经历了被贫穷打击、至亲殴打、抛弃、不理解甚至恶意揣测之后的孩子,内心保留的温情与纯洁,对他人命运的同情,有多宝贵。
4.与孙光林一起奔走,身边的人起伏跌宕最终消逝的命运,揉着眼,扎着心。
5.只能从文字了解那个时代,但是无从理解,在被文字描述的压抑感、逼迫感、无力感、悲凉感浸透后只能发出“啊啊啊啊啊”的感叹,“这是什么鬼”是现在通行的吐槽方式,用在那个时代,显然不合适,毕竟是要打击鬼神论的。
6.我还是多去看些书,再来说话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_读后感_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