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寒夜读后感

寒夜

作者:巴金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寒夜在线阅读地址

寒夜读后感 第(1)篇

这是我继巴金的《家》之后完整读完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许是上一部隔的时间太久,《寒夜》给我带来的震撼与触动远远超过《家》。我似乎就每天跟着王文宣没有灵魂地上下班,内心极度怨恨,不满却表以委曲求全。似乎也经历着曾树生矛盾的心里变化与挣扎,既无法抛下家庭,又渴望追求自由。似乎就看着汪母整日为了照顾儿子奔波劳累,冷言冷语对待儿媳妇,尖锐讽刺又难听的话在耳边响起。

其实,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无数次反反复复的争吵,和好,继续吵,加之黑暗压抑环境的渲染,我的心情一直处于一种尤为难言的低沉。为什么他们永远在纠缠?永远在逃避现实问题?永远不去解决问题?这些都困扰着我很久,可以说我认为书中所有人都是复杂的,没有一个是一眼能够望到内心底处的单纯的人。

每天晚上都仿佛是冰冷的,房间里永远是昏暗的,且经常停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汪文宣从开始到最后常常分不清自己身处现实还是梦境,不管是对于妻子的所作所为,工作上的压力,还是身边人所有的存在,我有时怀疑甚至他连自己是不是真正生活在这个世界都不清楚。梦境与现实的冲突,各种矛盾的冲突,使得小说呈现出极大的张力。

直到最后,看到巴金先生自己对小说的解说,我才明白,原来,不是他们不想改变,不想抗争,是当时那个残忍的社会,那个执政党的不作为。大环境如此,像汪文宣那些无数底层小人物又何尝有反抗的机会。巴金还说,这本书里的人物与形象,事件都有原型,实际是糅合了多个人的形象,也有自己的影子。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感同身受,这是每一位优秀作家的创作原则,如果仅靠想象,作品无论如何也无法引发读者共鸣。

“这里的夜晚太冷了,我需要温暖。”尽管故事的结局不尽如人意,我还是愿意相信巴金对中国的未来有一丝希望,有一丝信念去追逐光明与温暖。至少,我更希望寒夜过去,即将到来的会是阳光洒满大地,暖风抚平伤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寒夜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