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自传体小说不仅有起伏跌宕吸引人的情节,更展示了时代变迁中富于启示、引人深思的万千气象。作者企图用故事来显现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寻常农村生民的社会生活史和“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故事,透视百年来台湾农村的生活图景和向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转型的困顿与艰辛。而那些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场景,更是值得大陆读者们深思和借鉴。
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读后感 第(1)篇内容是极好的,但是定位上似乎过高了。
作者的侧重其实更多在于其父与其个人的成长史上,家族的叙述远不如<<叶>>。当然,这或许和家族本身有关系。
所以,作者所发的宏愿,从家族史来看台湾人的台湾变迁史,这个标题似乎大了些。
但是正如作者所提到的,这类作品在大陆绝无仅有,因此显得尤为难得。
不过,本着宏愿,作者的一些关于近代化和工业化的观察颇有启发。虽然所处地域不同,但是我们当下似乎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基于人口基数只会更严重。
一、过快的发展导致经济转型明显快于文化的转型
但台湾之不同在于:欧洲以四百年完成的资本主义化进程,台湾从农业社会走入工业社会,仅仅用了四十余年。以十倍的速度向前冲,让所有社会基础来不及改造,所有人来不及反应,所有制度来不及建立的瞬间,就彻底瓦解,彻底崩溃,彻底转变成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社会。经济生产、政治制度或可迅速转换,唯有文化,其内涵实是人的“思维方式(即way of thinking)之总和”,要一下子改变过来,根本不可能。唯有靠时间,让人的思维方法,随着社会变迁而逐步自我调整。因此,政治可以革命,只要推翻一个政权,建立一个新政权即可。古今多少朝代更迭,不都是如此?经济也可以革命,俄国革命把所有制改变,社会基础更迭,即革了经济的命。但唯有文化,它是人的思维方法,它植根于古老的血脉、宗族、民俗、信仰、生活饮食、哲学思想等等之中,如何一夕转变?二、现代化的现实角度
下午坐在图书馆角落里,我想着小小的岛屿家乡,想着贫穷的、奋斗的、努力要生存下去的故乡的父母和亲人,就觉得故事的真实,不是像美国人所说的那样。储蓄率高?因为我们没社会福利,只有靠农民的储蓄习惯。人民勤劳?不然农村赚不到钱,要怎么生存?儒家思想?我们只有乖乖劳动,听命行事,不然在戒严体制下,谁敢起来反抗?而是大陆也正在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乡村劳动者向沿海工业区漂泊,来自西部的大山大河边的青年——在异乡凝望的眼睛……这又岂是“现代化历程”几个字所能道尽?作者似乎对陈映真先生十分的推崇,他的文字也时常会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才有的关怀。因此以上几点思考我想也是他希望我们后辈看到的人能深入的去想,去改变的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