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 读后感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

作者:陈丹青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网络视频播放逾千万,三百余幅精美彩图,年度艺术话题读物。本书是网络视频节目《局部》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梵高的初习作品,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齐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与作品,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在线阅读地址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 读后感 第(1)篇

艺术评论集《陌生的经验》是“看理想”系列节目《局部》的文字版,陈丹青从局部去讲述了《千里江山图》、《死亡的胜利》、《流民图》和王希孟、蒋孝和、梵高等作品和画家。

书中序言中说整体往往是幻觉,往往不如局部可以信任。局部承载着作者的一得一见一赞一叹,往往更让人惊喜或诧异。局部的透视(聚焦)往往更动人心弦,而透视背后的哲学是以我为主,世间万物都在我的视域。

人的观看本能无比强大和顽强,理性管不住目光,眼睛不听脑袋。要是所见所思为所得,则必须具备一定的画法或技艺。但如果要在创作上获得突破,却必须要回到观看,寻求观看的改变。陈丹青说,绘画的核心机密不全在画法,画史的每次突破,其实起于观看。而观看也是一门艺术,纯粹的观看,则往往是少年才具备的。少年的感知是全息沉浸式的,元气也是最足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只要技艺在手,就可能成为天才。而诸如思想、寄托、寓意、境界等却不是少年人的事情。所谓虚实、提炼、滋味、风格,是成年画家的智力意图和精神追求,是一种所谓文化上的自我驱策与自我锤炼,少年,则是拿着生命力和感觉做事情。

纯粹的观看产生纯粹的美,美由观看启发,再由技艺发挥,完成视域的再次呈现。视域基于眼睛产生,眼睛是外部世界最终的显示器。观看的本能和对美的追求驱动着人们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并由此产生了艺术,成就了艺术。

科技的发展延伸拓展了人的感知,人与物的关系变得比以往更加亲密。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通过感觉连接,通过知觉融合。当人与物连接时,物会产生显性的变化或隐藏的改变。人的感知变化也推动着人的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促使艺术的范围不断扩大。现在的艺术已不再局限于绘画与雕塑,而是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活着是一门艺术,生活需要我们去尝试去体验去改变。我们的未来便有无限多的可能,我们可以把自己塑造成最精美的自己,也可以把自己活成艺术品,并藉此永恒…………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