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易中天教授谈文化嘴脸的诸文结集。“文化人的分野”系列文章,从孔子时代追溯文人的源头,探求文化人的品格和品类的分野,在对士人、学人、诗人、文人等类型的区分中,考量风骨、气节、担当、性情、学养和理想,穿透皮相,排列出文化人的精神光谱,烛照中国文人在历史和当下社会中扮演的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角色。另有长篇访谈《那时我们唱红歌》,畅谈红色年代的“红歌”往事,透视“红歌”岁月的荒诞和离奇。此外,又有系列专文,就儒家的遗产,与秋风论道;从药家鑫的悲剧,反观中国教育的缺失及教育官僚的职责与担当,伸张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以“方韩之争”,辨析公民的权利与言论的自由。
斯文: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读后感 第(1)篇有了电台后看书时间变少了,感受也少了。边读边做笔记也少了。这本书前一部分讲的是文人的分类,即本书书名,
歌功颂德,是帮腔;吟风弄月,是帮闲;为文字狱提供“证据”,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上纲上线,则是帮凶。
其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文中对教育的看法,如: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就因为我们的教育,一到道德领域,便忍不住要唱高调。而且,教育越是高等,则调门越是高昂。我们总是要提出一些实际上做不到的道德高标,比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类,然后再树几个所谓“典型”来自欺欺人。
最精彩的还是我们唱的红歌,
问:“文革”期间唱什么?
答:当然是红歌,也只能唱红。蓝的,黄的,白的,黑的,包括灰的,绿的,都不能唱。
蓝的就是西方歌曲,黄的就是爱情歌曲,白的就是苏联歌曲,黑的就是反动歌曲。苏联歌曲原本也是红的。但苏联变“修”(修正主义)以后,“红军”变“白军”,他们的歌也就成白的了。
2017 12 12
(>人<;)双12兜里空空只能看书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斯文: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