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成功的第二天,这本《乡下人的悲歌》突然冲上美国亚马逊销售总榜第一名,美国第一大报《纽约时报》和影响力颇大的《泰晤士报》对此书的推荐语都是“读懂特朗普为什么能赢”,用一本小说讲透了美国社会底层是如何失去了社会流动、上升、奋斗自强的空间、机会和动力的!比尔·盖茨、《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经济学原理》作者格里高利·曼昆等美国政界、学术界、投资界大咖一致推荐,同名电影将由《达·芬奇密码》导演朗·霍华德执导。在《乡下人的悲歌》中,J.D.万斯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万斯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那可怕的贫穷。他们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最后他们的外孙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传统意义上成功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极其动人的回忆录,包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诸多幽默元素,记述了向上流动到底是怎样的感觉,也对一大批人丧失美国梦的现象作了思考。这本书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评论,通过作者的成长故事与经历,以“局内人”的角度,带领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深入探视美国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第(1)篇这本书据说影响了美国大选,帮助以关心工人阶层为竞选特色的特朗普成为总统。姑且不论它是否有如此力量,但是这本书起码是当下美国阶层分化以后,底层人民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
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洪流一般,席卷着每一个人,甚至席卷着政府(那个往往被冠以过多期望的社会角色)。任何一个人的命运都无法抛开时代的背景,即便谈论中国的马云、刘强东这样跃至阶层顶端的明星人物时,一旦脱离快速发展和变革的中国实际,任何结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但是,这本书试图去穿透宏观背景的束缚,直视个人或特征群体命运的发展路径。
美国,毫无疑问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国家,但是它的辉煌从“911”双子塔的倒塌开始逐渐褪色,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那些掩盖在美国社会骄傲和自信下面的各类社会问题逐步浮出水面,而特朗普的当选则宣告了美国民众对美国价值观的审视和重构(同样反映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书中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白人工人阶级所表现出的群体性特征,就像他们孩子的未来一样,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之中——毒品、暴力、家庭不幸、贫穷以及没有希望让本来就悲苦的贫苦阶层更加悲惨,他们却毫无办法。
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许已经算是当地很好的环境)长大,终于在爱的围绕、相信希望、不断努力和运气的帮助下,成功脱离了桎梏,但却无法摆脱故乡和过去的一切。
书中不断拷问我们的问题是:这一切究竟该怪谁?
很多人怪政府政策流于表面,怪政客道貌岸然,怪奥巴马对肤色的“背叛”,怪大学性价比不高,怪商品抵用券不公平,怪邻居、怪家人……
当被捕入狱时,怪小人举报;
当沉沦毒瘾时,怪生活压力;
当草率离婚时,怪配偶野蛮;
当落魄失业时,怪老板奸诈;
当病死街头时,怪上帝抛弃;
却从不曾怪自己,更不曾拼命地去努力,而那个坚信希望,内省自己的人写下了《乡下人的悲歌》。
生而为人,我们很难去选择与生具来的处境,生在不同的家庭就是不同的修行。而所谓的不公平,可以是改变者的座右铭,也可以是认命者的通行证。我们是拿起书放下枪,还是吸入毒品放逐灵魂,全在自己,因为我们只能控制自己,也只能对自己负责。
作者讲到:没有任何一条普适性的政策能够解决乡下人的悲歌,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确保善待自己的同时,尽可能善待他人。
太宰治说:生而为人,对不起。
愿每一个“乡下人”对生活报之以歌,愿这世上每个人都懂得生而为人要善待自己,不要再说对不起,尤其是不要对不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