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更偏执的“科技狂人”——玛蒂娜·罗斯布拉特缔造不死未来的世纪争议之作!吴甘沙、胡华智、彭凯平、苟利军、刘慈欣、雷·库兹韦尔、克雷格·文特尔等联袂推荐!人类躯体死亡,思维是否有可能继续存在,从而实现思维不朽?思维克隆人、网络人等虚拟人将如何颠覆人类对“我”的定义?利用思维克隆技术,我们能否重新构建所爱之人的记忆、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思维克隆人和其生物学原型有着怎样的区别?未来,我们该如何界定思维克隆人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毫无疑问,思维克隆人的出现将会对传统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哲学影响、社会影响、法律影响以及伦理影响,人类传统社会将被彻底颠覆。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给思维克隆人一个说法”?
虚拟人:人类新物种 读后感 第(1)篇这本书有一个十分技术流的名字,我以为会涉及虚拟技术、软件、或生物学,结果,这是一本伦理书:在虚拟人出现后,他们的身份问题,如何融入社会,虚拟人如何改变人类对于自身的看法。
阅读的过程我多次想到西部世界。比如在“一条一直上钩的鱼”这章中,一个渔夫观察到,一条鱼会反复的上钩、挣扎、被放生、再次上钩,因为鱼只有有限的意识,却没有记忆。人类因为有发达的大脑,因而可以处理复杂问题。“记忆构成了人”,想到西部世界里不断重复的“remember”,机器人主角一遍遍重复他们的storyline,最终终于可以不遗忘(不过不遗忘也有可能是福特安排好的)。
作者在某些时刻把思维克隆当作延续一个人生命的手段。首先我怀疑其技术可行性。遗憾的是,虽然书中有一个作者的思维克隆人的例子,但是没有对它的设计和真实运行展开大段论述。人脑的模拟已经很难了,又如何模拟人的生物化学反应?其次,若可以实现思维克隆,这个在软件层面的思维克隆人可否像Matrix里的人一样瞬间学会新技能?再进一步,软件里的思维克隆人可否与它的主体进行云同步更新,如此人类的大脑得以以更快的速度学习新知?人是否可以脱离身体,全部生活在虚拟空间?很多更有趣的技术题目,作者都未能涉及到。
文末关于死亡的一则引文直击我心:
我们已经发现,地球不是平的;我们不会从地球的边缘掉落;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体验已经因此发生了改变。或许我们不久以后将会发现,我们自身也不是“平的”,死亡像地平线一样真实但又有迷惑性;并发现我们同样不会从生命中掉落。
珍·罗伯兹(Jane Roberts),美国女诗人
《灵魂永生》(Seth Speaks)
对思维的软件复现,有可能真的可以重新定义生死,甚至重新定义人类这一物种。拓宽疆界、获取更多的自由,一直都是人的梦想。我也希望有生之年可以见证。
本书的观点受丹尼尔,侯世达,雷·库兹韦尔几位先锋的影响很大。但是因为技术还不普及,讨论伦理问题有点无聊。不过以上几位作者的书确实都值得一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虚拟人:人类新物种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