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以同性恋为题材,全书共分为四章,依次是“放逐”、“在我们的王国里”、“安乐乡”、“那些青春鸟的行旅”,描写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台北的一群为家庭所弃、为社会所遗的“孽子”。白先勇题记:“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其中父子冲突的主题,亦令人印象深刻。
孽子读后感 第(1)篇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和男男同性这个人群接触到,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听他们倾诉,了解他们的故事。在看《孽子》这本书之前,我感觉自己很了解他们,可在看了白先勇先生这本书后,我才知道,我的了解是一个旁观者自以为了解的了解,是表面的,是肤浅的。而白先生的了解是感同身受的,是深刻的。
这本书写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生活在台北的一些男男同性群体的生活状态——不被承认,不被尊重,被家庭放逐,被社会排斥,身心都在漂泊,流浪。在追寻爱情与归属感的道路上伤得体无完肤。可他们却又是坚强的、善良的、温情的。阿青,救助过街上的一个痴儿;龙子救助一个脚有残疾的孩子,还给他做了手术;小玉很孝顺母亲,一直以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生活目标,不断努力;吴敏对曾经抛弃他的而后得了脑中风的张先生不离不弃,尽心尽力的照顾;这些孩子对提携自己的师傅很孝敬;对有恩于他们的傅老先生知恩图报……这一切都让人很感动!
书中还写了三个悲剧的父亲,都是接受不了儿子是同性的事实。阿青的父亲挥动着没有装子弹的自卫枪悲愤痛苦的将儿子逐出家门。龙子的父亲将儿子放逐到了纽约流浪,直到死后才让儿子回来。傅老先生在儿子自杀后痛苦万分,疾病缠身,后来他一直在帮助这些流浪的男男同性孩子,这也是一种后悔和对儿子的接受吧。通过对这三个父亲的描写,更深刻的反应了社会家庭对同性的不接受,和不接受所带来的悲剧的结局。
这本书描写了阴暗,苦难,残酷与悲情同时又让我们感受阳光、坚强、善良与温情。同性本身就挺烦恼的,用书中的一句话说,这野性是血里带来的。而真正让他们痛苦的是社会家庭的排斥,不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他们,希望他们越过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