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在学术生涯之初被斥为“乡下人”后,意识到一个社会学家如果从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何谈理解本国社会?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他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职员进入大型企业与组织并得到终身职位,他们取代了老中产阶级,带动了家庭、经济与文化的变革,不仅是社会巨变中持续不辍的稳定力量,更建构了延续迄今的日本社会运作基本模式。《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的成名之作,其主体研究耗时2年,但傅高义夫妇此后一直坚持研究对象的跟踪随访,研究成果实则跨越30年。
日本新中产阶级 读后感 第(1)篇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怀疑这本书到底是描写的日本还是我们国内的现象,1959年日本的基本社会面貌与国内简直惊人的相似:僵硬的应试教育与繁重的考试压力(将人生的大多数压力决定于短期的考试季)、男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绝对权威与女性对家庭的完全奉献以及对丈夫的绝对服从、女性婚后各种被局限、对家族以及传宗接代的执着追求、家族继承人与中国氏族的继承人职责权利惊人的一致……但仍有日本新中产阶级的独特的一面,比如说主妇对家庭内部事物的决定权就远高于国内女性,丈夫对家庭的忠诚度也高于国内的男性,另一方面,他们对群体的及雇主的忠诚度也高于我们。而一个让我非常惊讶的事实是日本新中产阶级对战争的态度,因为历史,我一直内心里都是非常不喜欢日本的,也比较排斥他们的一些文化或者别的,而且我以为他们对二战是积极的,甚至本身是比较崇尚战争的,但是这本书却表明日本人本身可能对二战也比较抗拒,他们为战争也付出了很多,只是因为日本人天性服从,所以投入了二战,在战后他们也不想再次卷入战争和海外政治斗争,但不管如何,我还是不喜欢他们。另外,我觉得日本可能是一个“理性”得过头的国家,或者不该说是理性,他们对于比他们强的国家会带有一种自卑谦逊,并且积极追求与学习,不管是古代对中国的向往与学习还是二战后对美国的希冀,而一旦达到目标或者超越,马上会自豪于本身,将原来的学习对象抛至一边甚至于不屑。但不可否认,日本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能力非常显著,也许是基于环境以及资源匮乏而带来的生存压力,他们民族确实有值得认可和学习的地方。而这本书也更让我确信,每个国家都曾经历过我们国内所出现的问题,所以仍然要对中国保持信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日本新中产阶级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