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钱学森传》讲述了钱学森旅美二十年、曲折归国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的传奇一生。钱学森是如何从一个清末杭州西子湖畔出生的钱王后裔一跃成为美国航天业界最杰出的火箭动力专家,以及如何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而离开美国,从而摇身变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成为中国的“导弹之父”?这本书都做了解答。
蚕丝:钱学森传 读后感 第(1)篇本书是从一个美籍华人的角度创作的。作者张纯如是个写作态度非常严谨的人,从她写作《南京大屠杀》一书中可以看出,她极其追求写作的真实性,所以本书客观真实性应该高一些。而且她的文笔舒展细腻,有时又不乏澎湃的激情,给人以阅读的享受。
叶永烈写的《钱学森传》主要是钱学森在中国的事迹,而张纯如是把在美国的阶段作为重点。实际上钱学森作为一个顶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也主要是在美国求学研究这一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对于中国多数人来说应该是鲜为人知的。
最让人叹服的是钱学森的治学态度,出类拔萃的智慧以及绝对严谨的作风,让人畏惧嫉妒而又最终臣服。有些高傲不是自大,而是能把自己所做的做到最好。钱学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成为世界航空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似乎是理所当然。
但是,再出类拔萃的人,遇到政治也免不了成为无助的傀儡。正如亚里士多德一样,走到最高处,也逃不脱政治玩偶的布局。所以便有了他那句经典的话: “人永远是政治的奴隶”。
作为钱学森,在美国的那段经历也许是他终生难以解开的结。全身心地投入美国的航天事业,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最后却被卷入麦卡锡主义政治的漩涡,被怀疑,被监禁,甚至被驱逐,对于一个自视极高,自尊极强,忠诚于美国航天事业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奇耻大辱。所以钱学森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既辉煌又富有悲剧色彩,只能让人感叹。最后,对于美国来说,失去一个世界顶级科学家,永远是他们弥补不了的遗憾,以至于多年之后仍然为此事纠结不休,密切地关注钱学森在中国的动向。而对于中国来说,有了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比预计的要超前很多年。
那么对于钱学森自己呢,如果一直在美国顺风顺水,他一定会有更高的走向。毕竟美国的科学环境最适于人才的发展。但是回国的钱学森克服了一切艰难,仍然在航天领域里让世界瞩目,其中的苦涩他是不会和任何人说的。也许一声冷笑,就是最好的表达吧。如果说人生悲喜参半,我却感觉他的悲哀更多一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蚕丝:钱学森传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