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原因调查:鉴定·问题·处置》依据物证鉴定、微观鉴定、定量描述、完整证据链等,从普遍现象和具体过程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目前火灾原因调查中的问题。《火灾原因调查:鉴定·问题·处置》共分五章,首先简要讲述火灾原因分类、火灾事故调查的程序、火灾证据等内容;然后从起火点认定中的问题与处置、火灾原因调查中的基本问题与处置、电气火灾原因调查的问题与处置、其他火灾原因认定中的问题与处置方面详细讲述火灾原因调查的问题及处置方法。对促进火灾原因物证鉴定研究新机制的形成,对于火灾原因认定水平的提高有积极意义。《火灾原因调查:鉴定·问题·处置》可作为火灾调查人员开展火灾调查工作的指导用书,同时也可供火灾调查领域研究人员阅读,还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火灾原因调查:鉴定·问题·处置读后感 第(1)篇火灾概念
在火灾科学理论研究领域,对火灾概念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把火灾解释为一种灾害。
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把火灾解释为失火造成的灾害;国家标准 GB5907 中,把火灾定义为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等教材使用了该定义。
另一种将火灾解释为一种燃烧现象。
这种解释及其含义的运用以不同形式出现,如,有将火灾定义为: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也有描述火灾是火失去控制蔓延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还有把火灾定义为失去控制并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燃烧现象。
日常用语中也常有“火灾被扑灭”的说法,这里的“火灾”,显然指的是“燃烧”。
火灾分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B类火灾: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在国内,火灾在各类灾害中出现频率仅次于交通事故,位居第二位。可查到的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最新年度火灾数据是2016年:
全国共接报火灾31.2万起,亡1582人,伤1065人,直接财产损失37.2亿元,其中,较大火灾64起,未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火灾,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年未发生一次亡10人以上的火灾。
(2017年1~10月是19.2万起。)
无论何时,一旦发生了火灾事故,必须进行火灾原因调查。
通过查清原因,分析漏洞,以提高火灾防范水平,杜绝火灾的发生,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火灾调查涉及建筑、结构、电气、化学、化工、物理、燃烧、热力、材料、统计、法律、心理、逻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活动,调查的难度往往很大,正确的结论需要有科学的证据佐证。
所以,火灾现场物证分析技术、火场物证检验的能力等必须加快发展和提高,以提高火灾调查的有效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火灾原因调查:鉴定·问题·处置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