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海德格尔与中国读后感

海德格尔与中国

作者:刘小枫

就有质量的西方哲学研究成果的数量而言,海德格尔研究在中国学界独占魁首,甚至已经迈进儒家之“家”。本书思考海德格尔给中国思想界带来的是怎样的历史转机——这个问题关乎中国的热爱思想者们的未来,关乎中国一代人的文化自信。

海德格尔与中国在线阅读地址

海德格尔与中国读后感 第(1)篇

书名应该叫《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与中国》,才合篇章内容。

读起来挺费劲的,但说到底就一句话:我国人要跟施特劳斯走,不要跟海德格尔走,因为只有施特劳斯才能把我们带回家。

理由是:施特劳斯的问题意识仍是苏格拉底问题,即“何为最好的生活?何为最好的政制?”他采取的仍旧是形而上学的方式,以静止的或“自然的”眼光看待世界,相信至善和纯美的存在。而海德格尔的学说里,苏格拉底几乎已经消失匿迹,不再是形而上的“存在”而是实践意义上的“生存”占据了理论空间,不再追寻至善和纯美,而只考虑像荷尔德林那样在大地上诗意栖居。

刘小枫论证说,诗意栖居看起来似乎是自然而反历史主义的,其实是最极端的历史主义,关心此刻之感受而非永恒之真善美。而且,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充其量只是德意志民族的哲学,将之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上无异于南橘北枳。刘小枫又说,尼采有两个面孔,一个是前苏格拉底的,一个是苏格拉底的;海德格尔只继承了前者。所以,看看海德格尔给中国带来了啥?带来了激进民主。

不过在书里,施特劳斯的处境挺堪忧的。海德格尔这边有阿伦特,有马尔库塞,甚至福柯和剑桥史学派的波考克斯金纳都被拉扯进来,可谓高朋满座;施特劳斯那边只有沃格林,施沃二人在一些问题上也没达成共识。真像刘小枫说的,有四面楚歌之感啊。

最后刘小枫套用西塞罗的句式说,宁肯跟着施特劳斯犯错,也不跟着海德格尔...为什么呢?因为施特劳斯的“哲人心性”比较好,因为“古典学”比“现代学”高明,因为很多原因。但归根结底,刘小枫2017年的这本书依旧不是问题导向的,而是立场导向的。它是否有益于解决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呢(比如如何“回家”)?可能有些助益,但目前看来并不明显。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海德格尔与中国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