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发表于1905年,在争议中成为了社会学领域的奠基之作。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探讨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对宗教社会学的初期研究,他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资本主义精神有其宗教根源,新教中的苦行、职业劳动观念,逐渐发展成了资本主义中理性经济劳动的特征。他深入探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大量经验的归集与分析,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合理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当代社会科学提供了富于启迪的思路,也让大众读者看到了隐藏在制度背后的精神力量。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读后感 第(1)篇这书吧,真的是典型的德国经院派的人写的书了。过度强调论据之间的逻辑性和全面性,而忽略了时间层面上的连贯性。再加上中国读者对西方各种教派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脉络的不熟悉,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教派的演变和其社会影响。简单的来说,基督教就是一开始耶稣那帮人搞的,继承了最开始的犹太历史成分。后来罗马分裂后,西罗马就改名叫天主教,梵蒂冈那帮人就一直留下来坚持信基督教,东罗马就成了东正教。后来路德运动,天主教受到了清教冲击,然后是加尔文教,然后就是慢慢演变的世俗化新教了(其实严格的来说,路德那个时期后都能说是新教)。这个新教和天主教的最大差别就是,天主教说的是人生下来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被上帝认定了,别瞎想那些有的没的,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顺从天职。新教改革后,各教派大意就是说,不是只有教堂的人才能向上帝效忠,平民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因此人们不再固定自己出生的社会地位和天职,而是顺从自己的能力发展,提高了细分领域的劳动效率,从而逐渐演化出社会分工。同时发生的是,从为物服务向为人服务的转变,为人服务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帝做贡献。这样的话,最原始的资本主义雇佣形态就基本形成了,之后的发展和心态就不在这里多说了,超出了这本书德讨论范围。从宗教的影响力来看,解放人的服务对象就是新教的重要突破,既然逐利也是信奉上帝的表现,那整得越多就代表效忠得越多,因此资本主义的内核便从宗教理解中诞生出来了。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在同时期大面积接受资本主义,其实还是一个文化问题,中国民众的唯心效忠的对象是“天”,而不是一个人格化得形象,这就要求中国人是信奉“自然至上”,而不是“人至上”。历史上的皇帝严格的来说,只是“天”的代表,带领国家顺从天意进行发展。不存在政教分离的情况,因此中国的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为政治体系服务的,而形而上的来说,政治体系是为了“天”这个对象服务的,所以中央集权不允许资本主义的市场制度对统治造成影响。明朝时期那几个要往资本主义变法的,就是他们把王朝元气伤了。资本主义把物质的稀缺性条件弄反了,不是因为价格差异才会造成稀缺性,而是因为流通不顺畅,才会导致稀缺性,从而导致价格的差异。这样的体系建立下的逻辑只能衍生出强盗逻辑,也就是资本主义的掠夺性,价值的诞生不来源于原材料的组合和提升效率、降低流通阻碍,而是去掠夺已有的价值,完成零和博弈。这就是新教改革后以来,自由式宗教信仰的内在表现结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