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时期,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菅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奈堕入情网。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恶、生、死在冲突中交融,在转瞬间变换……《双城记》结构严整,语言凝练,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双城记(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 第(1)篇《双城记》集中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不同于雨果在《九三年》中的革命与正义之中的大爱,也不同于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里个人在时代风云变幻之下的悲悯。他的人道主义更加复杂,同时也带有狄更斯的局限与幻想。
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是反动贵族的典型:他们无恶不作,坐马车压死路边小孩丢下一个金币扬长而去;因强奸农家姑娘而杀死5人;梅尼特医生写信控告他们反被判刑十九年。狄更斯以巧妙的笔触与精密的叙事,将侯爵的罪行一一揭发,批判了封建贵族对人民的血腥统治。
狄更斯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复仇者的形象:德伐石夫人,她是一个只知道复仇的母夜叉,最后被自己走火的手枪打死。可以说,狄更斯虽然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正义性与必然性,但是却认为革命暴力会造成新的灾难,并把革命者写成一群失去理智的乌合之众。
狄更斯在书中描写了两个圣父型的形象:冰释前嫌接受仇人之子代尔那成为自己女婿的梅尼特医生和为情敌去死以成全爱人的卡尔登。不可否认,他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但是这种利他主义的基督楷模注定只能是作者的幻想。
还是以这最经典的开场作结吧,“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同现今这个时代竟然如此惟妙惟肖,就连它那叫嚷得最凶的权威人士当中,有些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字来表示它的程度。”这纵横变幻的时代里有小人在作恶行凶,也有一群人始终以爱和宽容稀释这暴力与血腥。就如同许许多多的社会一样,有人跪着利己,也有人昂扬向上。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双城记(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