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记述发生在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
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读后感 第(1)篇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林肯和华盛顿邮报的部分。
在大多数人眼中的林肯可能停留在初中或高中历史书上的林肯,上面的林肯就像一个完美的人,虽然我们都知道他糟糕的前半生,但当聚焦点只放在他的总统生涯时,我们只注意到了他的宣言,只注意到他激进的废奴观念,这时的我们也许已经被他的正义感所折服,可也许我们仍有疑惑,难道林肯就没有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迟疑过吗?
作者告诉我们,林肯其实是一个普通人,他很难和英雄一样做到力排众议,然后引领所有人加入废奴运动中。实际上他通过不断的妥协,一点一点引领民意,一点一点地改进自己的想法,然后慢慢地和更多人找到共同利益。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政治生活。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人性也常常是令人恶心的。了解了真实的林肯后,我们会发现生活也是一样,哪有什么虚无缥缈的主义,都是一点点的积累。也许今天人类的民主,并不是靠异想天开的设计而成,而是依靠一个个脚踏实地的人通过妥协建立起来的。
林肯代表着妥协,那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媒体象征着对原则的坚守,坚决地不妥协。面对巨无霸一般的官僚体系,每个个体都可能感到恐惧,即使企业也难以与其抗争。无论哪个国家,政府作恶起来,民间都难以抵抗,甚至谈不上妥协。想想希特勒统治下犹太人的苦难,斯大林统治下的人人自危。虽然美国政府有国会,最高法院的制约,但它已经成为了哥斯拉,掌控的资源绝非常人能抵抗。但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却有一个个媒体人为了维护言论自由,敢冒被逮捕投入监狱的风险,甚至敢赔上自己整个企业集团,也要捍卫他们的价值观。当我看到电影里凯瑟琳夫人颤抖地拿着电话说“let’s do it,lets do it.”时,我瞬间泪目了,因为她可以选择默不作声,等着竞争对手被搞死,可她依然站了出来,和一个个坚持言论自由的媒体人一起抵抗巨无霸,坚决不妥协。
美国的民主的建设,需要像林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断妥协的人,也需要坚持底线,绝不妥协的人。也许一个国家以后会是什么样,取决于这块土地上的所有民众的价值观,而不是灵光一闪的拍脑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