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思勉,长期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是他的力作,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在全国广受好评。本书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就的中国通史。
中国史(下) 读后感 第(1)篇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大师之笔法,浅俗易懂,却又谙道深刻。最爱看写宋史的那篇。如何看待主战派和主和派?如何看待韩侂胄?按照当时的宋的实力,确实不宜北伐。收复失地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也是想当然的立功、立言之途径。韩主持的北伐,胜算在哪里?彼此,宋金有巨大的形势变化吗?双方实力有巨大的变化吗?都没有。贸然撕毁协议,大动兵戈,大多是失败的命运。韩的北伐,我觉得投皇帝所好,图个人利名的成分多一些。
当然,收复失地的愿望是善良的。可惜了。及至后来,中原政权并没有完全吸取开禧北伐的教训。在强敌当前时,“主战”者总能博取眼球与掌声,而不必对江山社稷真正地负责。借用网上一句评论,明末对后金是如此;清末对列强是如此;“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内部对日寇亦是如此。话说回来,就算北伐胜利了,收复一些失地又如何,守得住吗?除非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重新获得隘要关口,战略要冲。否则,谁保证靖康之变不重来?当然,守城得靠人。当时人口来说,北方连年征战,就连宋控制下的江淮也是一塌糊涂,更别提什么金控制下的山东河南,饥荒四死,良田荒废,盗贼猖獗。要守这么大的地,南方人肯定不愿意移民去北方,那么谁来守?韩同学根本没有分析过。初战打人家没防备,取了几个小小的胜利就陶醉了。整体的、长远的战略也许有吧,但是没有见到,当然以宋的国力,在匆忙之下,也没法实施。反正我不相信,宁宗皇帝敢还都开封。不够安全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史(下)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