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为扩大市场卖东西给中国人,英法等国要求清政府改订旧约,遭拒

1854年,英法美等国沆(hàng)瀣 (xiè)一气,无理要求清政府改订旧约。列强在第一次鸦片(通商)战争后,建立起了以《南京条约》为中心的条约体系。历经千方百计,西方终于如愿以偿地砸碎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百年大门。

可是,当西方人进去这扇门后,西方人才深入地察觉,除了南方市镇少有的繁华烟火外,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表现出中古世纪特有的静谧。他们或许感觉到,自己仿佛就像是被田园牧歌式的安静生活拉回到了封建时代,快节奏的秒针也仿佛在中国农民生活魅力的渲染下放慢了脚步,陷入了胶着似的凝固。这无疑形成了中国城乡两地最强烈又明显的反差。门后的世界也的确与西方的想象大相径庭。

回望600余年前,元代来华的马可·波罗与中国有十年之缘,他了解并深入探究过蒙古贵族的政治体系,研究过中国文化元素的构成和人民的饮食习惯。回国后,他便根据自身回忆,将印象中的东方艺术地加工成了《马可·波罗行纪》。

马可·波罗

书中,他着重描写了中国皇宫金碧辉煌、遍地皆有琉璃建瓦,宝珍铺就。而此景象则构成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基本认识,同时也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美妙想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西方仰望倾慕已久的极乐世界。可当他们“踏”上这块土地时,亲身的经历和眼中的真相却给他们的头上泼了一瓢冷水。

此刻,西方人便认为,要想真正打开中国市场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本土存在的这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所产生的阻力实在太大。此时的近代中国社会,就犹如一块儿即将撑爆的海绵,必须挤出点儿水,否则无法盛纳新鲜事物。这种社会凝固的程度仅仅靠几点海岸小孔的泄露根本无法撼动其大体。所以西方人必须下其狠心,用钢铁的拳头强制推进,设法将商品倾销和将资本入侵,深入到中国大陆的内部之中。

这也就足以解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没过几年,为何会接着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了。

西方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重要的原因,并非是想要立刻占领大片中国领土,而是涉及到经济层面的问题,那就是西方人想要通过修改条约,更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的财富,即:西方通过卖鸦片和廉价工艺品给中国人,赚取真金白银后,将财产运回母国。

但因为当时的大清帝国说到底是一个“中古国家”,它的经济体系以男女耕织紧密结合的小农制为基础。纵观历史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而分散弱小、自给自足的特性就是小农经济的关键所在。因为中国人自给自足,不需要交换购买太多的外部商品,故而西方人想要卖东西给中国人是极其困难的。

而当时的西方人,想卖给中国人的商品无非就这两类。第一种是在中国可强制合法倾销的鸦片,第二种便是掠夺已有殖民地原料和压榨劳动力资源而大量加工生产的洋纱布匹。虽然,此时此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给外夷商品的流通提供了顺畅渠道。但西方的货物来到中国后,却鲜有人问津。

首先第一类货物鸦片为一批地方有良心公知的官民们所抵制。这类官民们对英国人售卖鸦片毒害国民身心健康的邪恶行径十分不满。而第二类则是被本土小农经济所排斥。因为,在中国本土,许多必备品如粮食布匹即可自产自用自销,无需开辟国外市场而大肆购买外料。这种小农经济足够给中国农民以温饱食物和布料的支撑。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经济就好比一片平静的汪洋大海,大海的内部充斥着各类生物群体和巨量营养元素,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则可被看作顶级掠食者。

他们居高临下,将处于生态链底端的农民群体用作自己饱腹的可怜食物。而由农本经济生长繁衍出的多余营养造就了“商人”(即多余的东西便可以拿到市场去卖)这一受到两方节制的特殊群体。

因此,小农经济的这种自给自足和少量的自我循环交换,足够维持中国的经济稳定了。这种难以撼动的经济模式可以无视外界的商品补充,那些不请自来的洋货,它们的挤压只会被当作多余。这无疑打脸西方,他们想要破开中国市场,真的存在很大的难度。故而,那截然相反的现实,就激起他们的空前的愤怒(即发动战争)也就见怪不怪了。

故而,随着英美修约的要求被大清拒绝,激起了西方人极大的反感和愤恨,于是西方人准备以外交手段威逼清政府就范。此时,远道而来的西方蛮夷就像无将小兵游离在中国大门的边缘一样,他们一连吃了几次闭门羹。因为清朝北京政府和地方官吏将外交事务像踢皮球似的相互推诿,且大清当时还未能设立像样的现代化外交机构,北京清政府还拿不出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去对弈这群包藏罪愆祸心的蛮野之徒。

因此,“洋大人”终于没了耐性,修约被拒和外交手段失败后,西方人愤怒万分。于是,第二场西方联军(英法联军)侵略打压中国的重头戏悄然拉开了大幕……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为扩大市场卖东西给中国人,英法等国要求清政府改订旧约,遭拒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