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帝王之家,何来亲情可言?
从那一幕幕血淋淋的历史事件里,我们看到的只有六亲不认的野心家和围绕着权力进行的一场场勾心斗角。宋太平兴国四年,武功郡王赵德昭入宫,希望当叔父的宋太宗能赏赐那些在太原之战中立下战功的将士们,士兵为赵氏江山抛头颅洒热血,赵德昭有理由也有必要给他们讨来应得的利益。
赵德昭,字日新,宋太祖赵匡胤次子 ,母孝惠皇后贺氏。乾德二年,任贵州防御史。开宝六年,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平兴国元年,改任京兆尹,兼任侍中,封武功郡王。太平兴国三年,加任检校太尉。
可以说,赵德昭此举中规中矩,我们很难从中挑出任何毛病。
第一,打了胜仗就该赏,这是自有“军队”这一概念以来就延续下来的惯例,哪个朝代都不例外。就算打了败仗吃了大亏,也得象征性地给军人家属发放点抚恤,这才是体恤将士的表现。倘若,国家抠门到一文钱都不舍得出,那么,将来还哪会有人肯为大宋卖命?
明末各地将士为何对大顺军闻风而降?还不是因为朝廷拨付的军饷不足以论功行赏,大伙拿不到应得的卖命钱?
故此,赵德昭有必要替平定太原的士兵们要份赏钱。
第二,赵德昭这是在为赵家的天下考虑。对于赵德昭本人来说,赏不赏根本无可厚非,毕竟一文钱也钻不进他的腰包。但对于大宋江山来说就不是这样了,若不能做到赏罚分明,将士们势必会士气低迷,这将直接影响到将来的战争。
所以说,赵德昭虽然不是皇帝,但他是宗室内的一份子,他有必要提醒自己的叔父善待士兵。
第三,赵德昭认为自己在叔父心中颇有地位,能够说服赵光义。与其他臣子相比,赵德昭可不是“打工仔”,他是根红苗正的“自己人”。作为当今圣上的本家亲戚,又是赵光义最喜欢的侄子之一,赵德昭觉得自己完全能够让叔父掏这笔钱。即便不看自己的面子,也得看先皇的面子吧?
然而,赵德昭根本没想到,自己认为名正言顺的举动,在叔父赵光义看来却成了谋反之举。一代贤王赵德昭,竟因为这样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送了命。
昔日在战场上,由于形势混乱,众将寻不到赵光义,有将士提议扶持赵德昭登基,险些再次重演“黄袍加身”的历史事件。倘若,赵德昭能意识到这件事给赵光义心里造成的冲击,再来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估计他根本不会做出这种愚蠢之事。
所谓封建,讲究的是什么?
无非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些身份,是万万不能僭越的。
皇帝老儿最担心的是什么?
就是害怕有人像赵匡胤一样,也演一出“黄袍加身”,江山易主。
所以,有些人即便没有谋反之心,只要他的举动有抢皇帝风头的苗头,那他的人头便多半要落地了,没准连他的老婆孩子都得遭殃。这一点,即便是在皇室内也不能幸免,甚至,更加严重。
以至于,当赵德昭信心满满地站在大殿上,替立下汗马功劳的兄弟们论功请赏时,赵光义的脸色越来越黑。赵德昭夸夸其谈,却没想到自己的叔父竟暴起拍案,大怒道:“你想要赏赐他们?那就等你当上皇帝再说吧!”
不论是哪个朝代,只要皇帝对你说出了这番话,那么,你多半就没有多久好活了。赵德昭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干脆不劳烦叔父出手,自己回到家中自尽了。可想而知的是,即便他没有选择这条绝路,用不了几天宫里亦会送来毒酒白绫。
赵光义想要杀掉赵德昭,可以用到的理由太多了,与其受辱,倒不如自行了断。
《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提到,赵德昭自尽之时,赵光义还假模假样地哭泣道:“痴儿何故如此?”可侄子刚死没几天,赵光义便在皇宫里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功宴,在庆功宴上大力嘉奖了那些立下战功的武将,出手十分阔绰。看赵光义的架势,简直已经忘了侄子的惨死。
此时的赵光义,满脑子都是除掉政敌之后的酣畅淋漓,总算是将赵德昭这枚眼中钉肉中刺拔掉了,再也没人敢惦记自己的皇位了,快哉快哉!
可以说,统治者里,十之八九是冷血动物。他们所考虑的,就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明君也好,昏君也罢,只要有人以任何理由触及到皇权,必将其杀之后快。
“人面兽心”四字是对统治者的终极诠释,普天之下的所有人和事物都是他们操权的棋子。这是北宋八贤王赵德昭,用性命给后人留下的启示。
参考资料: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续资治通鉴长编》】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统治者中,十之八九都是冷血动物,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