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民很熟悉新立城。
这里不仅仅是长春的起源,还有一座大水缸,滋润着这座城市。
那么,新立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柳条边
很早很早以前,新立城这里还是一片大草原,属于蒙古王爷的牧马地。
但是,随着新边的修建,这里变得重要起来。
资料记载,清朝入关后非常不自信,担心自己无法统御中原,留一条退路,返回东北。所以,清朝统治阶层修建了柳条边,也就是人们说的老边,老边位于辽宁省境内,由凤凰城经开原至山海关,称为“盛京边墙”,共设16个边门。
后来,随着关内瘟疫横生,战乱不断,很多人越过了老边,所以清政府又修建了新边,南起今天的辽宁省开原市,经吉林省四平市、长春市,最后到吉林市的舒兰结束,共设4个边门,每个边门均设专人把守。
那时的新立城还不是水库,只是一片洼地,所以新边从新立城水库库区通过,当年柳条边上的伊通边门遗址,曾是长春市重要的历史遗迹,如今已经淹没在那粼粼的清波中。
这条新边成为满族和蒙古族居住区域划定的分界标志,今天的长春、农安、德惠、九台(部分)等地域均在“新边”外,属当年的郭尔罗斯前旗领地,为蒙古族居住区域。
但是,关内破产农民还是大量涌进东北,在边里、边外披荆斩棘,开荒种田。这样,导致很多人冲进了新边内开荒种地。
当时,郭尔罗斯前旗不属于宁古塔将军驻防区域,因此,对在那里定居垦荒的农民,宁古塔将军未曾过问。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对违禁入境的垦荒者不但不予驱逐,反而愿意容留,并暗地征收地租(一般每亩收租粮四升)。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因土地肥沃,地租相对较低,加之地处伊通边门和大御道附近,水陆交通方便,所以前往定居的农民迅速增加。
随着人口日渐增多,垦荒面积不断扩大, 清政府决定设立一个管理机构。
长春厅旧址
既然要设立关家机构,清政府就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这个机构叫什么名字?二是这个机构设立在哪?
关于名字,清政府遵循约定俗成的称呼。在长春一带南北各有一个大村落,南为长春堡(今属朝阳区永春镇),北为宽城子(今南关区南部),其中“长春堡”这个地名,在当时的一些官方文书中经常提及,民间流传也较为广泛,知名度较高。
比如说,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向清廷奏报被开垦的区域时,用“长春堡地方”5个字做开垦地段的代用词,清政府的文件中也使用这一代用词泛指开垦地段,例如委任长春厅首任巡检的文书,就直书“今授吉林长春堡巡检……”
所以,清政府就叫这个家构为长春厅。
衙门设在哪呢?那时候的关内人们要进入长春一定要通过新立城水库下面的边门,所以长春厅就设立在了边门旁的一块空地上。那时候的长春厅衙署旧地还是一片大荒地,政府派人盖了一座房子,用围墙围起来,就变成了一座城。
因为这座城市新成立的,人们就俗称为新立城。就这样,让新立城有了名字。
长春厅遗址
《长春县志》中是这样记载新立城的。
衙门在新立城时,小街东西长约0.5公里,有小杂货店、手工作坊等数十家。到光绪年间,街道两旁排列着杂货店、药铺和各种手工作坊等共40余间房,逐渐发展成一座小集镇。
当年,在新立城小街老庙宇也很多,东北角有“城堡庙”,西南角有“关帝庙”,街中部有“娘娘庙”,等等。可惜均早已拆毁。据讲这些庙宇所建年代都很久远,初建时规模也很大,为四方村民烧香敬神的主要场所。
1825年,长春厅搬家了,搬到了今天南关区大经路一带。
为啥搬家呢? 原因有二:一是新立城位于下辖五乡之南端,距五乡的人口、田亩偏远,交通不便;二是新立城地处低洼河滩,伊通河水常泛滥,殃及衙门和附近居民。
新立城镇
自长春厅衙门迁至宽城子后,新立城“从此遂降为市镇矣”。
新中国成立后,新立城成为一小集镇,二十世纪60年代新立城为公社政府驻地,由驻地聚落而得名,故称新立城人民公社。
那时的小街是很热闹的集市,每逢农历三、六、九,附近十里八村的农民都聚到这里赶集,出售自家的农副产品。至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公社迁移,这里便萧条了。
今天的新立城小街虽没有昔日那般热闹,但农民的日子都好了起来,新立城水库旅游区、西山滑雪场、长春厅仿古建筑群等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小镇带来新的生机。【作者:每日汉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东北历史:长春新立城的名字咋来的?大草原上的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