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房玄龄被称为一代贤相,为何说魏征是剑走偏锋?

太原晋祠公园里的唐太宗与群臣塑像

大唐贞观年间,魏征的光芒实在太耀眼了,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另一个人,唐太宗比之以汉初萧何的开国重臣:房玄龄。

房玄龄自晋阳起兵就一直跟随着李世民,“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贞观政要》中说他“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这些都是称赞房玄龄与人为善,宽宏大度,十足的贤相风范。

房玄龄

在这一点上,魏征与房玄龄有很大不同。他无时无刻不在忧虑唐太宗成不了尧舜,更担心唐太宗成了隋炀帝,所以把给皇帝挑毛病、提意见当成了最最重要的事情。

魏征早年参加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对于李唐政权来说,他属于半路出家,在夺取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并没有立下寸功。一个没有参与打天下的人,却要参与坐天下,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引不起皇帝的注意,那基本上就没太大的戏了。

不能不说魏征的眼光是独到的,判断是准确的。

晋州魏征公园里的魏征像

唐太宗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时刻警惕着自己会犯隋炀帝那样的错误,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在朝堂上提起隋炀帝,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大臣们给自己提意见。

“昔关龙逄忠谏而死,朕每痛之。炀帝骄暴而亡,公辈所亲见也。公辈常宜为朕思炀帝之亡,朕常为公辈念关龙逄之死,何患君臣不相保乎!”

关龙逄,夏桀时代为相,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死谏君的忠臣。唐太宗的意思是,你们平时多为我想想隋炀帝是怎么亡的,不要像宇文述、虞世基、裴蕴那些人一样,只会阿谀谄媚;我也多替你们想想关龙逄是怎么死的,不会像夏桀那样听不进真话,残害忠良。

唐太宗李世民

这些话可谓推心置腹。唐太宗要求大家提意见是真诚的,绝非摆摆样子,魏征无疑看准了这一点,他决定剑走偏锋,为别人所不敢为。17年间,魏征给唐太宗提了200多条意见,彻彻底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忠诤之士的形象,也帮唐太宗树立起了一代明君的形象。

就这样,靠着与最高领导人形成的默契,魏征从群臣中脱颖而出,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回头来说房玄龄。与魏征不同,他几乎是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休息的人,又是唐太宗的嫡系,基本不存在“剑走偏锋”“脱颖而出”的必要。

或者说恰恰相反。想当年,汉高祖诛杀功臣的事,韩信、彭越被碎尸万段、剁成肉酱,难道只是高祖的罪过吗?其实这话就是唐太宗说的,他训诫的是开国名将尉迟敬德。

“朕见汉高祖诛灭功臣,意常尤之,故欲与卿等共保富贵,令子孙不绝。然卿居官数犯法,乃知韩、彭菹醢,非高祖之罪也。国家纲纪,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无贻后悔!”

尉迟敬德负功自傲,在朝廷举办的一次酒宴上动手打人,惹恼了唐太宗。唐太宗对他撂下重话,让他好自为之,免得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尉迟害怕了,从此再不敢造次。

尉迟敬德像

唐太宗的重话应该不是说给尉迟一个人听的,房玄龄心里同样咯噔了一下。他越发明白,务必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务必继续艰苦奋斗,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别太拿自己当回事了。

以他这许多年的经历,知道李世民这样一位英明领袖,必不至于像隋炀帝那般糊涂。所以只需维护好核心,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好,其他就无须再多嘴了。

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房玄龄非常注意维护唐太宗的权威,能够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就算提意见,也特别讲求分寸,讲求得体。能称得上“犯颜直谏”的,恐怕也只有临终前的那一次,他抱病上表,力谏唐太宗停止征伐高丽。因为当时的情况是,“群臣莫敢谏”,他觉得自己再不站出来说话,死了都要承担责任。

唐太宗曾言:“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业。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但言语之间似乎更强调了魏征的功劳。

这也难怪,唐太宗对房玄龄是一百个放心,用不着表扬。而魏征则像一名医术高超的郎中,他号准了皇帝的脉,渐次走上朝廷前台,成了冉冉升起的一颗政治明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房玄龄被称为一代贤相,为何说魏征是剑走偏锋?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