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走到了末尾,英国靠着工业革命迅速崛起,机器的改进和升级让英国的生产量极速猛增。而英国人口有限,面积也就那么点大,靠本国的市场是无法消化如此多产品,一直都是求大于供的行情。
再加上,英国本土的资源也跟不上增长的生产量,此时的英国就急需市场和资源,所以英国将目光转向了国外。这也是英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缘由,富了几千年的东方就成为了英国的首要目标之一。
在英国人的眼中,中国物产丰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简直就是为解决英国燃眉之急而量身定做的宝地,所以英国急切地想要进入中国的市场。
当时各国对中国的印象大多来自对外交流频繁的大唐,以及《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元朝。可惜,今时不同往日,清朝已经是我国封建制度走向末日的余晖。闭关锁国政策又阻断了清朝第一时间抓住变革机遇的可能,覆灭只是早晚的事情,而这一切英国毫不知情。
时逢乾隆帝八十大寿之际,英国看准这个时期,派遣使者马戛尔尼来给乾隆帝祝寿。英国为了表示友好,非常看重这次外交,带了最新工艺制作的用具和一大批专家,为的就是想让大清皇帝看到这些工艺的益处,从而打动他开放贸易给英国。
可在乾隆眼中,自己是高人一等,根本不会和其他蛮夷之国讲平等那一套,只能是清朝恩赐,没有他国提要求的份。各国带来的礼品,也会被当作是贡品,用来讨好大清的,至少“十全老人”乾隆是这么认为的。
马戛尔尼使团没想到双方就行礼之事产生了不愉快的争执。原本使团和负责接待的和珅说好,只行单膝下跪的礼节,不用叩拜。而乾隆帝则要求使者面见自己之时,跟清朝官员一样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马戛尔尼觉得英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给他国皇帝行如此大礼有损国威,按照英国的礼节向乾隆帝单膝下跪就好。乾隆和一干大臣自然不同意,这么好附庸风雅的机会,怎么能错过?而英国明显又有求于自己,所以更加不能答应,于是马戛尔尼的所有提议都被拒绝了。
回到英国后,马戛尔尼将这次失败归结于翻译而导致沟通的不畅。不过马戛尔尼也不是一无所获,至少接触了清朝,亲身感受到了清朝是多么的腐败自大。许多随行人员都将此行记录下来,并且出了书,这也为英国了解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英国对中国市场和资源依然不死心,1816年又一次派遣使团阿美士德去清朝洽谈贸易之事。为了避免上次的翻译问题,还特意安排了对中国很了解的翻译随行。而此时,清朝的皇帝已经是嘉庆帝了,和珅也见阎王爷了,但大清朝还是腐败不堪,清政府依然在固步自封。
双方经过争论后,决定相互退让一步,约定好使者面见嘉庆帝时就行单膝跪礼,并重复三次即可。意见统一后,阿美士德表示自己一路上舟车劳顿,已经精疲力尽了,需要先休息再去觐见皇帝。
结果双方又是一顿争吵,清朝负责接见的官员争执不过,只能向嘉庆帝谎称使团生病。这一下就把嘉庆帝惹怒了,礼节问题大清朝已经让步了,没想到你英国人还是这么傲慢,于是嘉庆帝取消了会见,并将阿美士德赶出了京城。这次外交,英国依然是无功而返。
正经的贸易途径走不通,私下的贸易也就越来越多,其中交易最多的就是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让大批英国商人的利益受损,也让英国认为正常的手段无法达成自己与清朝交易的目的。
而且根据两次使团回来的反馈,英国认为清朝早已腐朽落后而不自知,根本不足为惧。英国还特意在国会上用民主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用武力解决贸易问题,有时候历史也是很有趣,结果是271票对262票,仅九票之差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命运。
于是1840年道光年间,英国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清朝贸易大门,这也就是著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距离阿美士德访问中国无功而返后,才过去了24年时间。也有人会问如果乾隆和嘉庆两帝对使团友好点,会不会就可以避免后来屈辱的历史。
答案是否定的,乾隆和嘉庆两帝的行为不是由两位帝王的性格决定的,而是清朝的文化特性决定的。如果要以平等为理由加以苛责的话,当时的欧洲诸国实际上也存在着森严的国家等级观念。
俗话说得好,大哥莫笑二哥,英国不会称鸦片战争为侵略战争,也没有向中国宣战,而是以报复为理由的军事行动。英国国家形象的使者被不平等对待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为的是让自己师出有名,不受国内外舆论谴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洋官访问中国,不肯跪皇帝而被驱逐,24年后带大炮来“访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