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盘点井陉古驿道的历史变迁,不变的只有地形地貌!

秦皇古道拾遗(六十二)一飞了谈(霍彦清)

井陉是个古老的千年古县,这是在多少年前就被国家民政部审批的。东天门秦皇古道遗迹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比古罗马还早100年。

对此,邑内外各界人士众说纷纭,有的还引经据典,甚至云曰是明朝所修。我不禁想问,在明朝哪个年代,谁主持工匠,一次性把一块玉阁下石头硬凿下去一米多而创造此丰功伟绩?

观我县版图南北长东西短,(现状)。咱不管历史上怎样多次变迁归属,实事求是的分析它的道路分布情况。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从远古时期到现在唯一能判断路的存在的就是由山山水水构成的地理构架,能大概做一下分析。

现在的路,分国道、省道、县道、乡镇道和村道。

过去也是大致一样,只不过把村道以外的大伙走的叫作官道。其实官道也是分为国道和地方道。

纵观我县道路网,光就官道而言,大致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的话,大约为三纵四横。因历史上县境归属多有变迁,就按现在的版图言。

先说纵道:中间一条是以平涉路而言,到南北张村可视为直通。不用绕长岗。一直从南到北贯通,

核桃园

西边一条,大致以核桃园下来到南北城关、石桥头封神庙坡至矿区连小作过八里沟到温塘。

东边,以苍岩山,到芦庄,到吴家窑到芳岭再到微水、岩峰、威州到孙庄、北王庄到西焦等。

横向四条:

中道:以307国道娘子关、地都、乏驴岭、蔡庄、城关、庄旺、仇西河、北张村、横口向北偏东到长岗、微水、岩峰、上安(过去是东天门)。

北中道:南峪、城关石桥头、矿区、赵村铺、青石岭、固底、威州、平望到鹿泉。也可以到庄子头、栈道、鹿泉。

凉沟桥

北道:凉沟桥、辛庄、小作、南陉、杨青、防口、洛阳、东西焦、牛马山、鹿泉。

南中道:于家、汪里、大小梁江、吕家、支沙口、障城、王庄、芦庄、割子岭、元氏。

南道:昔阳,蒿亭、沿庄、测鱼、白城、倒马、赞皇。

这四横三纵之间还各有勾连合分。是井陉大致的路网。

现在的高速公路铁路更明显有石太高速(青银),旧石太铁路,石太高铁,石太高速(北道),再加上一条西北东南平赞。南二环绕城连接线(快速路)从鹿泉山前大道至矿区段家楼。再加上西天路和现在正开的东天路,还有以后307复线。井陉直是路路畅通,到处是生机。

因此,井陉境内从古至今留下来的古道有的是,只不过都不大好走,不是沿河就是翻架山梁。根本原因就是古代生产力低下,只能是依山就势而行。这也充分体现了,千秋万代辛劳质朴的井陉先民们,从远古时期有人类以来,与大自然和谐与共的生存历史。

东天门

因井陉是从平原到咸阳(京城)的通京必经之道。驿道是古代的官道,也是分国家投资管理和郡、县管理之分。集军事,邮政、商业等于一体。

秦皇古道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的郡县制等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即:车同轨路通辙。中央投资兴建的驿道也是经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士组织地方各级官员逐级上报,在进一步考察基础上反复论证定下来的。由咸阳通往各地的国家级官道(古驿道。在过去人挑肩扛,骡马驮运,骆驼运输,木轱辘车等为基本运输方式(旱路)。

在那时,国有国驿道,郡有郡驿道,而县有县驿道。相应乡有乡道,村有村道。

那时,邮政体系也分国、郡、县各级传达邮送体系。国家则以八百里加急跑马传送的驿站式形式为主。然后郡县各有体系,形式和现在差不多。县以下除加急骑马送信外,大部分则以邮差步行为主。所走路线,也称为官道,但与国道的官道相比,就有了等级上的差别。

就像现代一样,从国家到郡和县。修官道是必须的事情,除每年维修平整外,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遇突害冲毁塌陷之外,还要进行抢修,彻底报废地段还要择址重建。

井陉古驿道

另外,因郡县制和历代治所变更,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和方便,个别地方,报请国家批准,调整和加修一些路段或改造一些部位不太罕见。当时的记载流传至今,就成了一些能引经据典的原由。但历朝历代都要修茸是保证大交通畅通是历史的必然。那个朝代才有的理论在井陉是站不住脚的。

但井陉这一纯山区县,取方便形成地方驿道容易,改国道难上加难。

举两个部位说明,一是贡家庄一带至庄旺到西河,河岸为断层峭壁,在河滩是大河水岸上无土坡,在冷兵器和冷运输时代。决定不能改变古驿道旧址。

另外,微水北头至岩峰、威州道口玲珑寺一带,也属峭壁悬崖地貌,开一条道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加上石圪垯、南河头等等部位。它们用石头记载着历史的痕迹。

还有远近的取舍和用于关隘,渡口的守护,不是轻而易举能改变的。

古代木轱辘车

木轱辘车,不是非走车辙不行,土路,砖地,石道都能走,宽阔地带根本没有固定车辙。凡有车辙,必然是窄独之处。

东天门遗址,过阁前后车辙明显且深,下凿多就说明这一点,历年历代车只能压辙而行,这也是车同轨站同撒产生的必然情由。而宽阔一点部位,则以骑撒而行亦可。但辎重还要压辙而行,因此,宽阔古驿道部位,下凿不多,土路更不见车辙遗存。

由此,东天门秦皇古道遗址是世界上仅存最早的古驿道和关口历史瑰宝,不容置否。因不同时期(河干水小、等某些原因)走一些就近辟路是再正常不过的历史事实。

这条古驿道,从秦前有到秦设为国级官道至日寇侵华,有了汽车,胶轮马车修了马路(公路),还有铁路。这些机械化运输的出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了大致水平,而不在乎路程。结束了两个历史:一、道路不再完全走古驿道,这是过去历史不可能做到的。

拉骆驼

二、从古至今以旱路运输以拉骆驼、镖骑车马、人担肩背的运输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三、秦皇古驿道的修复保护,成了重中之重,娘子关古驿道,和固关(旧关)古驿道有了谁为国级官道有了,引经据典,各自为阵的各种纷争。

另外,关于井陉历史上的治县之所在各种说法,既不能持完全否定,也不能一味肯定。

在井陉不外乎,城关、皇都、洪州、天户、威州、秀林、洛阳、苇泽、中山等一些意项。余认为,这是不可置否的事,只是历史长短的事。

井陉宋古城南门

不说远的,仅解放前后井陉的县府,从民国政府和国共合作政府,以及日伪时期到解放后至1957年一直在城关。但抗日政府,从胡仁、路南的障城等地和路北等地,至后来合并到城关,57年后到微水。这过以后不用多说,再过一千年会引发不小的纷争。

这该如何定案,也是不可置否,但两三千年后,又该怎样说,以啥为依据?谁的对否?

因此,以传说加上地理(地形地貌)作为依据,好像不那么苍白无力。

首先应认定,都做过县治之地,各自尽量要详叙的合情合理,让人不可置否。不要为了肯定自己所论而否定别论。

其次,从地形地貌上看,最能有说服力的看,在冷兵器时代和现存保留状况。我比较认定城关为最长久的治县之所,其余处所为临时居多。更重要是,这些地方做过,但不是断断续续的从古至今做治县之地。

一、城关,从乾西北来脉并具后有背旗山做靠山,附合我国地形。脉发昆仑,西北高东南低。

二、山环水抱,前有弯弓照绵河,和雪花山(轿顶山)前案,亦属三河口(滋水河)交汇地带,前后左有良田万倾。

三、过去土围成箥箕城。后来以河卵石和大砖包土浆砌,坚固耐用,易守难攻。具有得天独厚的城之优势,井陉境内无可比拟。

宋古城城隍庙戏楼

井陉境内,唯有城隍庙,文庙、书院、状元桥、奎星楼、巽方文昌塔、鬼方下寺塔丶寺院、尼姑庵,河东渡口,郊场、北关逃生路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以上种种井陉境内唯一能做县府的地方,是诸位可圈可点深挖户论之处。是从娘子关到井陉口土门古代井陉的风水宝地。

另外,好风水地带地下都有好东西,优质烟煤等,老城关下边仍然不少。顺便说一下,城关,不要叫宋古城,也不要带古字,就叫井陉城为宜。(待续)

文中所有照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观点只代表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平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盘点井陉古驿道的历史变迁,不变的只有地形地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