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个著名的逃跑王朝,他的扛把子宋高宗赵构就是个著名的“逃跑皇帝”,早在当皇帝前,就有“泥马渡康王”的民间逃跑传说,登上帝位后,又发生了“搜山检海捉赵构”的故事,经此种种,锻炼出来赵构长途奔跑的能力。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昏君下必有佞臣,放眼南宋一朝,出现的汉奸佞臣不计其数,但是说到逃跑,有一大臣,连赵构都要甘拜下风!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逃跑宰相陈宜中。这位老兄有三次著名的逃跑经历,每次都跑出了新境界,而最后一次逃跑,竟跑出了一个新高度,连元明两朝的史学家都不知其所踪,直接跑出了一个千古之谜。
陈宜中,字与权,温州永嘉人,南宋末年宰相。
陈宜中出身贫苦,少时既拼不了爹,也认不了干妈,除了学习别无出路,从小到大,他读书格外刻苦用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考试中,他一路过关斩将,年纪轻轻就进入了当时的太学。“太”字虽然比“大”字多了一点,但是太学的录取率可比今天的清华大学低多了,从这一点来说,他算一个学霸级的好学生。然则陈宜中学习虽然优秀,但是品行却不怎么样,因他从底层崛起,混入官场极其艰辛,所以慢慢地成为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朝权臣贾似道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大力网罗人才。他看中了才华横溢的陈宜中,在贾似道的提携下,陈宜中仕途顺利,不断升迁,一跃而成为副宰相,跻身朝廷大员之列。这下子,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齐活了。
虽然陈宜中的官运亨通,然而南宋的国运却岌岌可危,公元1274年七月,元朝统帅伯颜率南征大军两路攻宋,元军铁蹄直逼芜湖,贪图享乐的权相贾似道才不得不亲自上阵督师,以他的智慧,结果可想而知,南宋主力溃败,贾似道仓皇逃亡。
贾似道大败后,朝廷上下一片叫骂之声,陈宜中为了撇清与贾似道的关系,设计将贾似道的死党—韩震杀死。显示了自己不与贾似道同流合污的名节,然而,太学里的学生不吃他这一套了,年轻人的火,真是一点就着,他们闹学潮又联名上书直指陈宜中“指授失宜,因以败事,误国不止”。陈宜中心里又慌又气,他拿了这些年攒下的贵重物品,连夜跑路了,这是他的第一次逃跑,然而没跑多远,他心里就后悔了,带的东西太少了,怕余生不够用,还有好多财物没带出来。堂堂的一品大员,朝廷的主心骨竟然就这么跑了,此时宋恭帝尚在年幼,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他急忙派人追上陈宜中,并许以右丞相之职,惦记着家中财物的陈宜中半推半就地回来了。德祐元年年底,局势在陈宜中的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南宋的方向发展,1275年,元军攻破常州,占领独松关,军临临安城下,城中只有文天祥的新兵3万人左右,大多都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临安城中人心惶惶。在夜幕降临之后,临安大臣开始了逃亡,连左宰相留梦炎也在逃跑之列。太皇太后谢道清惊怒之余,派人把他追了回来,痛加斥责。
“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工,未尝有一言以救国者。内而庶僚,畔官离次,外而守令,委印弃城……平时读圣贤书,自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亦何以见先帝!
-《宋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七》
为了应对大臣作鸟兽散的混乱局面,陈宜中派陆秀夫出使元营乞和。条件低至纳币称侄,但是要保持南宋政权的独立性。伯颜假意同意,双方约在长安镇缔约。伯颜要求南宋派出所有的最高级别的官员,以宰相为首。陈宜中一方面怕对方是个圈套,一方面也是贪生怕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全。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吧!但是他很聪明,他不像留梦炎那么傻,他想到法不责众的道理,他决定组团逃。事不宜迟,他马上带着群臣去皇宫,劝谢道清迁都避祸。谢道清本不想走,架不住整个朝廷都想走,此时此刻,她也没有什么办法了。于是谢道清命令宦官宫女立即收拾东西,等陈宜中安排妥当,发来消息,全体朝廷成员就火速登上杭州湾里的战船,当夜就走。临行前陈宜中还做了另一件事,他同意文天祥的建议,立刻把宋恭帝的两个兄弟行快马送往更远的南方,以保留皇室最后的血脉。这对南宋算是一件好事,对两个小皇子却是一件坏事,他们没有像哥哥宋恭帝得起保全性命,最后都死在偏远的南方,做了南宋的殉葬品。
话说当夜在宫中等待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一直等到天亮也没传来陈宜中的消息。谢道清顿时大怒:“老身本不想走,大臣数以为请。今我欲行,众人又不至,是欺我这个老妇人吗?!”盛怒之下的太皇太后一把扯下首饰,摔在地上,耍上了太后脾气,把房门紧闭,谁来都不开。在如此生死关头,发生了这样的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太皇太后不走,其他的人都走不了,于是最后宋恭帝、太皇太后连同文天祥都被元军统帅伯颜一锅端了。杭州湾里张世杰没有等到太皇太后和百官,最后只能灰心失望地率水师离去。他的部队从此一路向南,直到崖山。
入城后的元军清点人数,唯独不见了右丞相陈宜中的身影,当时临安城外有蒙古大兵压境,临安城内有百姓,君臣众目睽睽,此人竟然能凭空消失,逃跑宰相陈宜中,果然名不虚传!
直到到好长时间以后,陈宜中才在温州清澳一带重新出现,留梦炎这个该死的汉奸,连逃跑的技术都如此低下。与其相比,陈宜中的同志就高明得多了。逃出生天的陈宜中曾痛哭流涕地对至亲说并不是他辜负太皇太后,而是吸取第一次逃跑教训,想多带点东西,打包太费时间,忙晕了头忘了通知大家了。眼看元军入城,他只能放弃水路,从陆路小道逃离了临安。公元1276年二月初五,宋恭帝率百官举行了投降仪式。伯颜取太皇太后谢氏手书的降表,“谕天下州郡降附”,南宋政权至此已实际灭亡。南宋灭亡了,然陈宜中和皇家的缘分还没有尽,当年六月,单独行动的陆秀夫居然找到了赵昰与赵昺。陆秀夫在福州一起建立了南宋流亡小朝廷,并且他也发现了陈宜中。这个逃跑宰相被发现后,他一脸无辜地乞求谅解,而陆秀夫也原谅了他,带着他去见南宋皇室。南宋流亡小朝廷不仅不追究他之前的逃跑行为,居然还让他重新担任小朝廷的首相……随后到来的张世杰,带来了庞大的水师,从镇江逃离元军的文天祥也来到了,这些人带给了小朝廷一点点安全感和存在感。不幸的是,张弘范也到了,这位汉籍蒙古人像个狗皮膏药似的紧盯着南宋小朝廷不放。几轮交战下来,小朝廷在陆地上已经站不住脚了,只能出海扬帆远去,潮州、惠州、官富场……似乎永远停不下来。
不久以后,在一场海上飓风中,首相陈宜中率领的八百艘战船全都翻了,只有包括他在内的几个人活了下来,其余的都被淹死。这人不光逃跑功夫一流,命也非常硬啊!被水军救起来的陈宜中受够了,他再不想过这种水上颠簸的生活了,他提议小朝廷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过海外生活。但是没人响应,凭他们这点人,这提议不现实啊!但陈宜中热情高涨,他强烈要求去给大伙儿打前站,先去占城求救兵,当天就匆忙走了。这是他在历史中出现的最后一幕,当他的船开远了,张世杰才想起来,这人从前就逃跑过,派人去追已经来不及了。这第三次逃跑,终于跑出了新高度,从此他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光张世杰、陆秀夫、张弘范找不到他,就连接下来的元、明两代史官都不知其所踪。关于他的最终结局,野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携家眷成功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内)。后来元军打到这里,他又奔走到暹罗(即今天泰国),后卒于此,成为当地华侨的先驱。另一种说法是他偷偷地逃回了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并在此终老一生,当地的石井村也曾发现陈宜中陵墓,并经专家考证后确认为真。
纵观陈宜中的生平,行事摇摆不定,徘徊在和与战之间,不能作出决断。他口头上喊出各种豪言壮语,实际上却贪生怕死,没有与元军决一死战的勇气,他算不得圣人,他只是个读书人,在乱世里寻求自保,被推上了高位,视死如归,慷慨就义他做不到,但也无需把这些当成子弹攻击他,也不应该嘲笑他。
毕竟像文天祥那样舍身成仁的人是少数,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内心里至少还保留着知识分子的一丝忠义之心,不管他怎么贪财怕死,但他始终不肯投降元朝,去拿那份出卖祖宗换来的钱,他的后两次逃跑都是为了不做蒙古人的官,他是有底线的。
陈宜中的诗《过吴川极浦亭》曾流传民间:
颠风吹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有路可通外屿外,无山堪并首阳巅。淡去起处潮细长,夜月高时人入眠。异人北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园。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里也能看出来,陈宜中还是爱国的,比起同时代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汉奸如吕文焕、刘整等,他算得上一个好人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他是南宋著名的逃跑宰相,但是我们不应该嘲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