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狟先森
1895年甲午中日一战,不仅让知识分子觉得朝廷办洋务三十年,到最后还是一塌糊涂。曾经天朝大国的将士被蕞尔小国的日本按在地上摩擦,而且就连朝廷内部人士也觉得洋务练兵三十年,依然没有把军队素质提上来。当年目睹甲午一战的袁世凯就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中国军政废弛,其弊端在营制不一,操法不齐……”
总之,大清军队太差!
“强国必须要先强军”1895年以后,朝内外的有识之士基本上都达成了这个共识,纷纷呼吁清政府要“练兵以强天下之势”。于是在全社会要求强军的思潮激荡下,日薄西山的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希望能刷新军队面貌。
01 改善官兵待遇
受到传统思想“好男儿不当兵”的影响,一般的少年都以读书当官为荣,把当兵看成走投无路的下策,军队自然招不到好兵,军队里多为一些地痞流氓。因此鸦片战争时候,兵员亏损、素质低下是清军战斗地下的一大原因。
一群被社会鄙视并且自己又自暴自弃的官兵也提升不了军队素质。为了提高军队素质,清政府首先从改善官兵的待遇着手。
1840年以来,清朝军队的工资制度经历了一番变化。太平天国以前,清军主要以汉人的绿营和满人的八旗兵组成,绿营的薪水又是最低的,并且也没有任何保障。太平天国以后,湘军、淮军的勇营部队成为清军的主力部队,士兵的月收入有所提高,一度达到绿营饷银的1—3倍。
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痛下决心,大练新军,从新建陆军到全国各省的新式陆军,士兵的饷银都比较高。比如,北洋新军的士兵从入伍3个月后开始留饷到6个月,由后勤部门把银子统一寄给各士兵家属。即使这样,士兵每个月手里还能有一两银子的零花钱。
02 提高武职的级别
参军入伍在旁人看来总觉得是不光彩的,即使银子拿的比较多了,士兵一般也不会因为参军而引以为豪。这和社会长期以来普遍重文轻武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太平天国时期崛起的湘军将领,按道理说应该为自己保住了朝廷,而对自己军官的身份感到无比自豪吧,这还真不是的。
比如,著名的湘军将领刘铭传对自己的武官身份感到相当自卑,于是总想着跳槽当文官。后来真改任文官以后,才找回自己的自信心。无独有偶,淮军统领周盛传官至直隶提督从一品,但还是发誓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当兵,而要他们发愤图强“读有用之书”。
清政府觉得有必要改变这种武官的级别普遍比文官低的现状了。1904年12月,清朝颁布了新军章程,这个章程清楚表明武官地位要高于文官。过去一个正四品道员就与正二品的武官平起平坐,现在却只能等于一个管带武官。
这种改变极大提高了武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03 招募结合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都是实行的募兵制,也就是给钱当兵。这种制度往往招来的都是社会上没有工作的无业游民,当兵成了他们混口饭吃的地方,不仅体力差而且还缺少勇战精神,这一群人组成的部队终究是无法形成战斗力的。
所以,改变招兵制度成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
1895年,康有为在给光绪上的第二个奏折里就谈到要“以民为兵”,希望政府尽快实行征兵制度,使青年感到“入伍为荣”。陈天华说的更直白“若不人人当兵,则后果真真不可设想了”极力鼓吹改招募为义务征兵。
清政府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实行征募制,也就是义务征兵和招募制度相结合,对招兵制度进行渐进改革。清政府规定征兵的时候地方政府应该让各村庄的保甲长选择“合格乡民,开具名册,听候验点。不许应募游民溃勇。”
袁世凯在天津练兵的时候,对入伍的士兵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年龄必须在20—25岁之间;前来应征的人必须能举起100斤以上的东西;需有强健体格,优良品性。在征募制下,服役的人自愿承担兵役的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民的国防意识。
清政府的这些措施有用吗?
1904年,安徽的一家报纸发表了一首妻子送丈夫参军的诗歌,其中几句这样写道“送郎一里亭,手拿着美酒饯郎行;郎今饮酒休留恋,大丈夫千秋万世名。”这里的妻子鼓励丈夫战场杀敌,建功立业,也从侧面反映了清政府军队改革举措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影响。
参考资料:
1、许知远:《东方历史评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皮明勇:《晚清军人的经济状况初探》,《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
3、刘琼霞:《论晚清军队的三次变革》,《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日薄西山的大清,还怎么提升军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