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金乡,明代海防东南第一卫城

在中华大地上,像朱元璋、刘伯温、汤和、戚继光这些明朝的大名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都曾在浙江温州的一座小镇里留下了印记,并使之成为坚守我国海防的东南第一卫城——金乡。

“一城古韵如诗如画,百年抗倭是史是歌”,当地现代文人陈世郎的一句诗概括了金乡的历史成就。从古至今,金乡已历经近千年的岁月沧桑,横跨了宋元之金舟乡、明朝之金乡卫、清朝之金乡寨、民国之金乡镇等五个时代。不论身处何时,金乡人都以小镇连大家,胸怀民族天下,积极入世,为国家建功立业。

在温州市苍南县有一座古老小城,被称金乡卫,此城因抗倭而筑成。

洪武初年,刘伯温进见洪武皇帝,上奏言宋、元两朝因过于宽纵而失去天下,为避免重蹈覆辙,希望朱元璋一视同仁、整治朝纲,建立军卫法。朱元璋听毕,认为此策可行,便下令立军卫法,沿用且改良元朝做法并全面推行“卫所制度”,即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对此,朱元璋无比自豪,认为这个制度使得军队自给自足,不会耗费百姓一粒米。

洪武十六年(1383)的一次廷议上,朱元璋告诉大臣们,倭寇经常骚扰、掠夺沿海一带,实在是不可饶恕,因此他决定召回已经告老还乡的开国大将汤和,命他负责在沿海的战略要建造卫城所城。

汤和顺命至京,朱元璋扶起这位下跪的旧日大将,语重心长地请求道:“你虽已年迈,但还是请你替朕再做件事吧!”汤和答允,但也奏请皇帝同意,邀请当时对海事、抗倭事项有一定见地的专家方鸣谦同行。

汤和(1326年—1395年)

字鼎臣,明朝开国名将

方鸣谦建议:“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朱元璋深以为然。其实方鸣谦的父亲,恰是朱元璋在起义阶段的对手之一——方国珍。

朱元璋将此次任务交付于方鸣谦,足见他对专家的重视以及建设沿海卫所的决心。自此,以卫所为核心的海防体系制度,上升为明王朝的国家战略。金乡卫等海防卫所的建成,终结了古代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

洪武十七年(1384),汤和在作过大量调研后,以州县收入及罪犯财产来充当建造城池的经费。同时,按“四丁抽一”的原则组织抗倭武装,征得壮丁五万八千七百余人。他下令在金乡设大小储仓,划定金舟乡二十二都地,面积中心十里,北至河头及现在老城范围,二月动工,限期三年。民间传说,汤和为了募集造城的银两,还特别拜会了当地乡绅,募得了近一半的造城银两。看着这位老官如此尽心尽力,当地百姓也出钱出力,终于在洪武二十年建成了大明金乡卫城。

城内老街

金乡卫于三年之后(1387)如期完工。城内以八卦乾坤布局,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鲜明的军事特色。东迎旭门、南靖海门、西来爽门、北望京门四座城门均为拱形砖砌,各门均有瓮城,现仅存北门、西门和南水门各部分。

东门内建上下二校场和一演武厅。卫城内卫厅前面有广济大仓和小仓,收支卫所俸粮。卫厅充设在金乡狮山上,配备了瞭望台。金乡卫共设有11寨、15堠、14烟墩。金乡卫中心处是大、小仓桥,为部队囤积军粮之所。围绕城墙的护城河至今保存完好。整个金乡卫城体现了设计者严密布防的心思。

根据明初军队规划,一郡(府)设“所”,连郡设“卫”。金乡卫城作为“卫”,当时下辖蒲门、壮士(现均属苍南县) 和沙园 (现属瑞安市)三“所”,所辖将士将近一万,足见其在明朝海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金乡卫建成之后,中国的东南沿海浙闽省际有了一座捍卫大明海疆的城池,有了一道保护居民安居乐业的屏障。

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到明崇祯十五年(1642),国土的沿海一带屡受倭寇侵扰。当时的倭寇构成复杂,既有不甘心当年逐鹿中原时吃败仗的方国珍余部,也有亡命天涯的日本浪人。他们的入侵,使原来从未受过海患的中国开始进入陆海患并存的时代。而没有建卫之前的金乡,因为地处浙闽沿海边界,也深受其害。

这样令百姓提心吊胆的窘境,在金乡卫建成后得到了改善。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卫城迎旭门外,明军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据前方观察敌情的探马送来的情报,倭寇驾船数十艘,团团包围城前的炎亭寨,企图进逼卫城。

金乡卫首任指挥使张侯麒听报,即刻派出指挥佥事察罕帖木儿率兵前去抗击。察罕熟识兵法且英勇善战,日常训练军士要求严格,军中每个人都是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在战术上特别注重速度,常常势如破竹。

察罕带兵抵达炎亭寨,见守寨将士正在坚壁清野、等待后援。他并未马上杀敌,而是先冷静地对战场形势作了全面分析,认为可以以小博大、用计取胜。于是,他下令探马传达军情,请指挥使调善射的弓兵埋伏于卫城迎旭门上,随后亲率数千兵士与入侵之寇应战。

这一战,保了金乡卫及所辖海域足足八年的平安。战后,指挥使张侯麒禀明浙江都司,奏请皇上,让察罕官升一级,为从三品指挥同知,从此作为张侯麒的副手共同守护浙闽省际、东南海疆。

《明史·成祖二》记载,“永乐十五年六月己亥,中官张谦使西洋还,败寇于金乡卫”。这讲的是永乐六年(1408)十月的一件事。渤泥(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不幸病死于南京。因此,渤泥国的王子和王后等前来奔丧,将国王安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的石子冈东。事后,皇帝派大太监张谦作为钦差大臣护送渤泥的王子、王后回国。

谁也没料到,接下来就发生了金乡史上的一件抗倭大事。永乐十五年(1417)六月十五日,大太监张谦等人出使渤泥回来,行驶到金乡卫海面,猝然遇到倭寇。明军才160多人,而凶悍的倭寇足有4000人。

面对如此情形,张谦及随行的武官们依旧指挥若定,率众将士与金乡卫将士协同作战,在海面及陆域与4000倭寇大战二十余回合。此战战绩辉煌,倭寇大败,匆匆逃窜。

其实,这班倭寇原是准备侵袭金乡卫及平阳县的,倒霉的是,他们遇上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明水师。要知道,明朝三百年间,水师可是从未尝败。同年六月,皇帝朱棣还派大臣专程前往金乡卫,慰问犒劳这一批下西洋而归的官军,因为他们在这里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海战。

基于浙东南沿海严峻的抗倭形势,嘉靖三十四年(1555)至三十八年(1559)间,浙江沿海一带的守城重将逐渐多了起来。戚继光第一次进入卫城,已经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

那时候,身为浙江参将的戚继光奉命率戚家军六千自温州经海路,从炎亭寨上岸抵达金乡,准备沿陆路去福建剿灭倭寇。

戚家军入城时,“戚”字军旗迎风飘扬,随军将士个个精神饱满,军号嘹亮。卫城军民夹道欢迎,争相慰问军士。在这之前,人们早就听说戚家军号令如山、秋毫无犯,因此格外爱戴这支军队。

为了犒劳军师,他们提前想好主意,家家户户把面粉揉匀,加红糖做成圆饼,中间开个小洞,炊熟后穿成一串串的空心饼。此等轻巧方便的干粮,最适合戚家军带着入闽歼敌。这种饼圆鼓鼓的,中间带个小孔,神似人的肚脐,故被称为“肚脐饼”。

戚家军取旱道,神速地经蒲门入闽,携着“肚脐饼”提前赶到了连江,将刚刚登陆的逃敌尽数歼灭。“肚脐饼”立下战功,戚继光的威风更盛,金乡当地人们便把“肚脐饼”叫作“光饼”。“光饼”的故事也作为人们缅怀戚继光的见证,在金乡流传了几百年。

公元1968年,金乡卫城西城门塌毁,发现石质关防一枚,上面刻着“总理练兵事务兼蓟州、永平、定海总兵关防”字样——这是戚继光练兵总理之关防。在隆庆元年,戚继光练兵任务完成,离开了浙江。

在金乡卫257年的历史中,大量的精英定居金乡,并世袭官职,为当地乃至国家作出贡献。这也是金乡人始终秉持“从小镇到国家”的原则、心系家国天下和民族命运的坚实人文基础。这座大明卫城,依旧守护着中华古韵与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

《金乡,明代海防东南第一卫城》

首发于《山海经》2020年1月刊

部分图片素材整理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END-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金乡,明代海防东南第一卫城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