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是狄更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富有狄更斯的特色,作者身上的戏剧气质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狄更斯曾说,这部小说使他“深受感动,无比激奋”,并且渴望能亲自在舞台上扮演西德尼·卡顿。《双城记》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能和《大卫·科波菲尔》相媲美。双城记的“双城”指的是巴黎和伦敦。正直善良的马奈特医生由于告发贵族的恶行而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孤女露西被好友洛瑞接到伦敦抚养长大。贵族青年达内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放弃家族财产到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
「双城记」精彩书评 第(1)篇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无知,除了攻占巴士底狱这几个字,对法国大革命一无所知。人的本性是什么?在极端条件下,如果暴力这种简单的方法能够解决事情,那么它就会被认为是所能想到的唯一的解决方法,大脑会停止思考而轻易被环境和情绪支配变得极端。我很喜欢这本书,作者像从那个时代而来的饱经沧桑的老人,平静的在述说。整个情节到最后,给我个人的感觉像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穿着红连衣裙的小女孩穿过黑白色疯狂的屠杀人群,忍不住的为她而担心,为她而惋惜,也为那个时代而觉得悲凉。像书中所说的,经过未来悠悠岁月,前一个时代的罪恶,以及由它产生的这一个时代的罪恶,都会逐渐收到惩罚而消失殆尽。
接下来想去了解法国的大革命,以及我们的大革命。
全文最喜欢西德尼.卡顿,他有才华却屈服于当时的现实,而又以懒散冷漠玩世不恭掩饰自己的无奈,酗酒嘲讽试图挣扎的自己。不可避免的,他爱上了露西,与其说她是个姑娘,倒不如说她是他心底纯净美好的具象,是个可以安放他美好愿景的最后一个地方。达内是他羡慕的人,因为达内活成了他想要的模样,是那么出淤泥而不染,可以为现实作斗争而努力。他却深陷黑暗却坚信自己无法爬出泥潭,无奈认清了现实并放弃了挣扎。然后最可贵的是他保留着自己金子般的内心。
他向露茜表白:“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牺牲。”如果有机会,能让他看到努力之后能够改变的现状,他一样会奋不顾身改变去争取,所以我很好奇,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变得如此妥协,可也许就像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传奇式的苦难,也许只是每次与社会与现实的斗争,让他认清了现实罢了。所以当他在明月和飞驰的流云下,徘徊在阴暗的街道上时,善良的眼里所能看到的是在这条街道上苦难的民众,当他要服刑时,他看到的是从一个深渊里升起的新的一座城市,一个卓越的民族,这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好的事情,与其说他徘徊在他爱的姑娘走过的街道上,不如说,他不断在纸醉金迷中徘徊在他曾经想要的美好愿景上,心里始终有个声音让他相信并守护好。也许是爱而不得,才会让他的颓废,他的牺牲,变得更加悲壮令人惋惜吧。
「双城记」精彩书评 第(2)篇
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卷首只写了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巴尔扎克”
《双城记》中的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小说围绕马奈特医生、露西、洛瑞、查尔斯·达内,西班尼·卡顿和德发日夫妇几位主人公间发生的故事展开,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历史长篇小说。
未看小说前,我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只停留在初中和高中历史书上,被“自由、平等、博爱,要不毋宁死的统一不可分割的共和国”的口号牵着走。历史书上只作简单介绍,几句话概括起因,多渲染过程的伟大性,然后又是几句官方的话概述后续发展结果。也许所有的历史课本都有一个共性,看似客观却又很不客观,结果学生似乎对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就知道那几个关键词,但是对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东西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虽说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历史小说毕竟也是围绕某时代背景展开的,避免不了虚构渲染的部分,但是作者通过这些虚构人物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经历故事想要表达的那个时代荒唐的人性底色是不变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用文中的话来概括法国大革命的某一实质,大概就是“用相似的大锤再次把人性击得走样,人性肯定扭曲成同样的畸形;再一次播下一样是掠夺和压迫的种子,结出的必然是相同品种的果实。”
越来越觉得,就算再天经地义的起义革命也没有实质意义上的那么理所应当。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双城记」精彩书评(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