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我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巨婴国」精彩书评 第(1)篇
最开始,是跟一个朋友聊天,提到了“巨婴”这个词,但是当时还不知道有一本书叫《巨婴国》,后来看到好多读书软件都在推这本书,就问了那个朋友一句他看没看,然后也没怎么在意,又去看其他的书了,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在过年的这几天,假期的时候无聊,那就看看这本很有争议的书吧。在看这本书之前,看到书评上有人说这是一本用砒霜煮的鸡汤,而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说我生活的太虚观,不现实,也确实,我看书也好,看影视剧也好,很喜欢把自己的感觉代入进去,然后会加入各种自己的想象,想象都是美好的,所以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会很痛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的朋友就提醒我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我好像又把书中的东西跟现实结合了[尴尬]最开始,我很不喜欢作者书中的很多观点,当然,现在也不喜欢,但是还是有很多观点是比较符合现实的,比如说相亲,这个我是深有体会,还有中国式好人,我觉得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为了面子,迎合别人,有时候为了让别人认同自己,刻意的去讨好,这样反而起到了反效果,会让别人有一种压力存在,中国式好人,为了迎合别人而失去了自我,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还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对于作者书中所举的例子,基本都是用影视小说来说明他的观点,这个我觉得很不可理喻,虽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影视小说也都是生活的映射,但是影视小说毕竟是影视小说,根本代表不了现实和社会现象,更代表不了大众心理,作者用这个来举例,我会觉得作者就是作者自己所描写的巨婴,而且比我生活的还幻想,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个买书的钱花的一点都不值,不过后来又看到有人对我的书评进行评论,说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会对这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去了解一下武志红这个人的成长背景,就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写了,不过到现在我也没有去了解武志红的成长背景,不过作为一个强迫症,看了这本书就必须得把这本书看完,不然会很难受的人来说,就算这本书再难看,硬着头皮也要把它看完,所以我就把这本书看完了,看到最后,是真的跟作者有同感了,我也一直想摆脱中国式好人这种思想,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不过看到最后几页,我发现我好像在用跟书中所写的那样,寻找自己的意义,又不讨厌这本书了,这其实也是巨婴的一种表现吧[呲牙]
「巨婴国」精彩书评 第(2)篇
先分享下本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哇终于看完了这本书 前前后后配合各种小说/散文/诗词阅读 也竟看了小半年这么久
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比较饱受争议的书 还被封了(不过为何我当时可以买) 但其实作者本身其实就饱受争议 看过他两本书 第一本看下来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直到看到这一本 有时觉得他说得不无道理 有时又觉得他说话有点偏激 让人不舒服
这本书属于心理学范畴 虽然我本身就是很爱心理学的人 但是鉴于我看过的相关书籍并不多 掌握的基础知识也不足 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些时候并无法理解到作者想表达的层次 很多观点也没有读透
一句话讲 作者就是向大家展示各类『中国式』现象并剖析其原因 大部分原因归根为『母婴关系』和『家庭关系』『集体主义』 从头到尾的想表达的是『母婴关系的重要性』 其实我赞同作者这个观点 但又忍不住质疑 母婴关系的好坏真的可以影响到这么多行为和心理状况吗?以及 拥有坏的母婴关系 长大后的状态是不可变的吗?
就我本身而言 我的家庭关系并不十分完美 但是这两年我明显感知到自己生活态度和处事态度的转变 更加学会了理解和宽容 也更加容易体味到简单的幸福 这都是拜阅读和经历所赐啊
还有 作者喜欢通过影视作品剖析某一行为模式的动因 似乎有失严谨 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影视艺术多少还是有编造成分
这本书值得一读 观点配合例子也很有趣 但推荐读的时候带着辩证的思想去读 毕竟读书也是一个寻找共鸣和理解差异的过程啊
终于暂时到此 等我去多读读心理学的书 再回来看这本书 可能又会有不同的理解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巨婴国」精彩书评(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