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书笔记5000字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作者:古典

这本书,你读的时候会充满兴趣,合卷之后会引发思考。特别对年轻人来说,本书中所阐释的观点和丰富的事例,我相信会在某一个点上触动心灵,甚至会改变你生命的轨迹。身心灵作家张德芬也非常喜欢这本书:难得有一位故事说得好听、用浅显易懂的叙述来教导我们正确生活心态的本土作家。全球教练机构三强、埃里克森国际学院院长玛丽莲·阿特金森博士 (DR Marilyn Atkinson)这样评价这本书:古典理解人们是如何自我领导,如何建立强大的自我,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与能力,以及如何把他们转化为智慧与积极的行动。在书中,他将带给你那些让你真正拥有力量的文字,这力量让你走上梦想之途。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书笔记

Part2 兴趣和心智模式所谓兴趣

我觉得区别在于一个是结果导向,一个是过程导向,我不用书中的无趣之人有趣之人的原因是,我觉得人的认知模式是可以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人。

有趣的心智模式在于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而所谓结果就只是他体验乐趣的一个副产品,可以说他的期望本身就不在结果,他能带来欢乐的途经是多样的,所以无论选择了哪条路径,他都会有意外收获,故而他更加快乐。

无趣的模式的期望都在结果上,能获得快乐的途经便只有结果,他害怕付出,因为他害怕结果不如所愿,面对的是选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无从把握,导致了不敢投入,更多时候他在准备一个万全之策,但计划往往是容易出错,他便容易感受到挫折。

相比下前者可能会在过程途中得到更多意外收获,能获得的快乐会比后者多,我想这是两种心智模式之间的差别。

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有一个观点是这样的。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我同意这样的看法,往往是因为擅长了得到的大脑奖励多了,才会喜欢。

如何持续有兴趣?

01 勇敢投入

或许我在这里给一个我自己的看法,如同之前推送的关于20小时的合理的学习可以突破挫折壁垒,但很多人,都是在一开始遭受挫折,然后慌乱地觉得自己不适合,于是又放弃。

这些兴趣我们投入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投入,不去试,好像总坐在那儿想想,然后说,“我对XXX感兴趣”,好像这样说自己就会了,且这样的朋友会不断向周边人说

“我对XXX感兴趣”

期待别人的赞美,把这些东西当成是自己会,又害怕自己做起来不成功,于是原地踏步。我承认我是这样一个人。

一旦投入的话一开始感到挫折感会后退,会坚持不下去,之前练习萨克斯的时候,自己虽然会吹一点简单曲子,但突然要我在不同拍子之间变换我突然就有点手足无措,我没有突破我的挫折壁垒,回想那时候的练习方法,没有听过别人吹的同一首曲子,自己又太注重结果,一个是学习方法一个是心态问题,其实加上一定程度的刻意练习和恰当的方法,我是可以突破的。

02 选择那些深层次的不容易消退的兴趣

浅层容易消退的兴趣或者目标有哪些?

比如说赚一百万

这些会比较偏物欲,物质欲望满足后或许奋斗的动力就容易消失。

哪些是深层不容易实现的?

爱情、成长、快乐、内心宁静

这里有点鸡汤的影子,但我觉得应该是说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期待去做事情,培养一种不断成长的观念。

综合上,我觉得所谓有趣无趣说的是一个心智模式,一个人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他是否会有鲜活的生命,但并不是说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会让他成功什么的,这只是一个认知差别。

在所谓的成功中,幸存者效应还是挺明显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大概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不是很同意作者在第一部分章拿巴菲特的举例。

心智模式

01 心智模式是什么?

书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我们就像是一台台电脑,而里面装的系统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如果我们是win32位系统,那么64位的程序可能就无法在我们身上兼容,如果我们是IOS,那很多跨平台的应用在我人身上就无法运行了。

02 它决定了什么?

它决定了我们看这个世界、对待这个世界的一个方式。

宿命论者对命运深信不疑问,星座爱好者用所有的星座预言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我们不自觉中在这种认定中发展自己的行为。

03 我们活在自已构建的世界中

**孕妇效应/视网膜效应**说的是,当我们拥有某一样东西或者某种特征的时候,我们会比平常更加容易注意到有这样东西或者有这种特征的人。

其实这些东西平常就有,为什么我们忽略了?很可能是大脑把我们获取的东西过滤了。

一个饶有趣味的例子是

阅读序顺并不会响影读阅

大概还是高三还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个例子,没想到在书中又遇到了。

这里的研究说明,我们的眼睛虽然在获取信息,但我们的大脑并不会加工所有的字母。我们接受的大部分外界信息,一定程度上被大脑所抛弃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自觉就在过滤这个世界,这也是从孕妇效应中说的,我们是自己在构建自己的世界。

世界上有很多误解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总是用自己世界看到的东西以为这个就是其他人眼中的世界,

同样是A,别人看的是A1,你看到的是A2,而你会以为别人看到的也是A2

我们基于原来的经验和记忆构建了自已的世界,但这个世界未必是正确的,或许是一个错误的模型,这个东西我们称为思维定势,这也是一堵无形中困住我们的墙。

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决定了我们如何生活,这样来讲,

生活只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

这句话就成立了。

我们构建的世界一般有这样的来源

具体书中讲了很多,不在这里累述。

书里的几个观点在此列举,供参考。

*01.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

优秀的人内在有一套非常好的心后台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导致面对不同事情时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会有不同的心态。

02.心态来源于心智模式

有时候看完一本书,听完一个讲座,你可能容易热血沸腾但不久后就容易从这种热血的状态中退烧。

因为心态本质上由心智模式决定,你退烧了,是因为,你学的只是那种情绪,而不是在这种心态背后的思考方式。

03.每一个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04.心智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05.努力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盲目努力其实就是陷入低品质勤奋者的陷阱

06.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做长远的职业规划,并且制订详细的计划?

世界是发展的,太过详细远大的计划容易在时间里失效,而且计划是在未知结果之前定制的,所以他不一定会符合你的预期。

07.只要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这个励志的言论实在常见,事实上底层里大多的金子是不会发光的,如过你是金子找到让自己发光的方法,比相信自己会发光更重要。

08.我一旦找到自己非常热爱的工作,我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的,我会全力以赴?

事实上,相反的是,只有你全力以付了,你才会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04 如何提升自己的心智模式?

混沌一察觉一醒觉一超越

01混沌

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差异,一个让自己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那个样子的机会。

02 察觉

也就是所谓的后知后觉,发现自己构建的世界和现实的差距。

03 醒觉

同样经历多了,你会明显意识到这种差距。

04 超越

发展自己新的认知,替换之前的固有模式。

有没有很鸡汤?

我认为,这种差异其实一直是在发生的,我们总是在发展和升级自己的认知的,所以我的看法是,主动去寻找认知差异,找一些值得的人去学习,看一些经典的可以提升自己认知维度的好书。

最重要的是知道我们存在心智模式的偏差和认知差异这个东西本身的存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