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汉语辞彙,读音wēi bāng bù rù luàn bāng bù jū,意思是危险的地方不去, 混乱的地方不住,出自《论语.泰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 出处:《论语.泰伯》
- 选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出处
《论语.泰伯》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吴起等人游走列国,只讲名利不讲忠义,所以他们只能算是人才。而儒家只讲忠义不讲名利,孔子游走列国宣扬周礼,希望诸侯克己复礼忠君爱民,所以孔孟被尊为圣人。古文不能按现在的习惯照搬直译,正确理解圣贤原意,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孙中山先生身逢乱世,不入朝不居家不移民,而是投身革命,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这段话。
作品简介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选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