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英语词典》与众源编纂模式
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套用:前默里时代、“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套用:默里时代、“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套用:后默里时代、“众源方式”的体现和评估:历史的重现与重构、“众源方式”在《线上大牛津》中的套用:新颜与旧意、“众源方式”在当代词典学与语言学中的套用:现状与前景和余论。
基本介绍
- 书名:《牛津英语词典》与众源编纂模式
- 作者:秦晓惠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6310262
- 外文名: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nd the Crowdsourced Compilation Model
- 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页数:158页
- 开本:16
- 品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绪论
1.1选题依据及意义
1.2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
1.2.1关于《大牛津》编纂史的研究
1.2.2关于《大牛津》文本的研究
1.2.3《大牛津>原始文献概述
1.2.4国内研究概况
1.3研究问题与目标
1.4研究方法
1.4.1学科史个案研究法
1.4.2对比分析法
1.5结构与框架
2“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套用:前默里时代
2.1《新英语词典》:“爱国主义与语文学的双重作用”
2.1.1英语词典演进史:从难词注释到理查森的
《新英语词典》
2.1.2理论基石:比较语文学的兴起
2.1.3《新词典>:科学历史主义
2.2“众源方式”的体现和套用:前默里时代
2.2.1众源方式的启用:内因和外缘
2.2.2《提议》:对公众协助的吁请
2.2.3柯勒律治:短暂的时日,长远的价值
2.2.4弗尼瓦尔:热情无常的坚持者
2.3本章小结
3“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套用:默里时代
3.1大词典的原材料:“垃圾和谬误的梦魇”
3.2大词典的复兴:新“阅读计画”
3.2.1詹姆斯·默里:“比约翰生更伟大的词典家”
3.2.2“缮写室,牛津,詹姆斯·A·H·默里”
3.2.3《呼吁书》:复兴之计
3.3众源方式的体现和套用
3.3.1聘用人员
3.3.2志愿者大军:中流砥柱
3.3.3激励措施
3.3.4质量控制
3.3.5志愿者个案:传奇的铸就
3.4本章小结
4“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套用:后默里时代
4.1“趁热锻铸的铁”:一卷本《补遗》
4.1.1缘起:词典的宿命
4.1.2聘用编辑队伍
4.1.3“众源方式”:零散的支持
4.2过渡时期:间奏曲
4.3继承和发展:四卷本《补编》
4.3.1缘起:无法逃避的现实
4.3.2众源方式的延续:变与不变
4.4纸向电的飞跃:《第二版》
4.5本章小结
5“众源方式”的体现和评估:历史的重现与重构
5.1“阅读计画”的土壤:民主和文化的传统
5.2文献来源的变化:时代的风向标
5.2.1《第一版》:“文学作品的索引”
5.2.2《补编》:“现代性历程”
5.2.3“新系列”:承前与启后
5.3本章小结
6“众源方式”在《线上大牛津》中的套用:新颜与旧意
6.1《线上大牛津》:动态的语库
6.2“众源方式”的体现:新颜与旧意
6.3本章小结
7“众源方式”在当代词典学与语言学中的套用:现状与前景
7.1《维基词典》:“人人都可参与编辑,人人都可免费使用”
7.1.1民主平等,开放互动
7.1.2“源”自公众,归“馈”公众
7.2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人脑胜于电脑”
7.3国内套用一览
7.4本章小结
8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1选题依据及意义
1.2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
1.2.1关于《大牛津》编纂史的研究
1.2.2关于《大牛津》文本的研究
1.2.3《大牛津>原始文献概述
1.2.4国内研究概况
1.3研究问题与目标
1.4研究方法
1.4.1学科史个案研究法
1.4.2对比分析法
1.5结构与框架
2“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套用:前默里时代
2.1《新英语词典》:“爱国主义与语文学的双重作用”
2.1.1英语词典演进史:从难词注释到理查森的
《新英语词典》
2.1.2理论基石:比较语文学的兴起
2.1.3《新词典>:科学历史主义
2.2“众源方式”的体现和套用:前默里时代
2.2.1众源方式的启用:内因和外缘
2.2.2《提议》:对公众协助的吁请
2.2.3柯勒律治:短暂的时日,长远的价值
2.2.4弗尼瓦尔:热情无常的坚持者
2.3本章小结
3“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套用:默里时代
3.1大词典的原材料:“垃圾和谬误的梦魇”
3.2大词典的复兴:新“阅读计画”
3.2.1詹姆斯·默里:“比约翰生更伟大的词典家”
3.2.2“缮写室,牛津,詹姆斯·A·H·默里”
3.2.3《呼吁书》:复兴之计
3.3众源方式的体现和套用
3.3.1聘用人员
3.3.2志愿者大军:中流砥柱
3.3.3激励措施
3.3.4质量控制
3.3.5志愿者个案:传奇的铸就
3.4本章小结
4“众源方式”在《大牛津》中的体现和套用:后默里时代
4.1“趁热锻铸的铁”:一卷本《补遗》
4.1.1缘起:词典的宿命
4.1.2聘用编辑队伍
4.1.3“众源方式”:零散的支持
4.2过渡时期:间奏曲
4.3继承和发展:四卷本《补编》
4.3.1缘起:无法逃避的现实
4.3.2众源方式的延续:变与不变
4.4纸向电的飞跃:《第二版》
4.5本章小结
5“众源方式”的体现和评估:历史的重现与重构
5.1“阅读计画”的土壤:民主和文化的传统
5.2文献来源的变化:时代的风向标
5.2.1《第一版》:“文学作品的索引”
5.2.2《补编》:“现代性历程”
5.2.3“新系列”:承前与启后
5.3本章小结
6“众源方式”在《线上大牛津》中的套用:新颜与旧意
6.1《线上大牛津》:动态的语库
6.2“众源方式”的体现:新颜与旧意
6.3本章小结
7“众源方式”在当代词典学与语言学中的套用:现状与前景
7.1《维基词典》:“人人都可参与编辑,人人都可免费使用”
7.1.1民主平等,开放互动
7.1.2“源”自公众,归“馈”公众
7.2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人脑胜于电脑”
7.3国内套用一览
7.4本章小结
8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牛津英语词典》与众源编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