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牌情结
金牌情结指中国人对奥运金牌的重视表现。在过去的多届奥运会上,舆论对国人的金牌情结多有争议。上届伦敦奥运会,舆论场就掀起了一场金牌情结及其背后的举国体制之辩。金牌情结不仅表现在每个项目都要力争获得金牌,金牌总数要多,也表现要在奥运开赛首日要获得“首金”。但里约奥运会,中国军团在比赛第一天的几个优势夺金项目上意外失利,没有斩获“首金”。若是放在过去,免不了会影响士气,可这次国内观众似乎并不在意首金的“迟到”。从社交媒体的反应来看,大多数人是平静和克制的。这表明观众开始成熟起来。
概述
金牌情结里约奥运会正在举行,截至2016年8月10日,中国军团暂居奖牌榜前三。就中国而言,此次奥运会的一个突出变化,并不表现在赛场上,而是在赛场之外——人们开始以一种平常心来观看奥运和评价金牌的得失。
金牌情结

的确,很长时间内,一度,金牌的分量在我们心中重到无以复加。因其重,得不到的失落便格外强烈,以致有时让人失去理智:1988年汉城奥运会,在4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得到三枚金牌的李宁“败走麦城”,回国后收到不少绳子和刀片;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刘翔两次退赛“千夫所指”。
近些年,有关这方面的反思多了一些,观点也趋于多元。激战正酣的里约奥运会,一些被寄予厚望的运动员因各种原因没拿到金牌,他们得到更多的是鼓励和安慰,而不再是口诛笔伐;得到铜牌的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因其娱乐大众的表情包,得到比金牌运动员更多的关注。从曾经对金牌的狂热到如今的淡化,是不小的进步 。
历史成因
追溯国人心态的历史成因。1840年以降,百年屈辱郁结于胸,经济落后、政治混乱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将国家形象的改善寄希望于竞技体育,就成了一种简单便捷的路径。1930年代一度流行的“国术救国”运动直至1949年以后的“武侠热潮”,始终瀰漫着体育救国的气息。这种“体育爱国主义”延续一个多甲子,而今终于缓下脚步来。
由伦敦到里约,国人终于能用平常心看奥运,原因在于,国力的增强,国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中产不断壮大终而形成比较成熟的国民心态:金牌不过是奥运的附丽,比赛的趣味性、观赏性才是最重要的。
心态与改变
里约奥运会进入到第六个比赛日,与中国奖牌榜一同刷新还有因奥运而生的种种热议话题。比如说,由奥运首日中国无金牌收穫而引发的“金牌有那幺重要吗?”的讨论铺天盖地。通过这一讨论,大家发现,中国人对金牌的态度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虽然仍有媒体还在作痛心疾首状慨叹“痛失首金”,网友们却被参加女子100米仰泳的傅园慧那句“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刷了屏,无数网友在视频中拷贝她接受採访时候的生动机灵,被她的自信活泼与积极所感染。
过去,人们对金牌是比较看重的,可以说是压倒赛场上的一切,能不能拿金牌成为判断一名运动员成功与否的唯一标準。而今年的奥运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比赛的首日,孙杨在400米男子自由式中未能卫冕冠军,在孙杨抱头痛哭的时候,有一百多万名网友在孙杨微博下的评论出奇地一致,全都是鼓励和安慰。
从当年让体操王子李宁心碎的“世态炎凉之道”,到如今给孙杨温暖的满屏爱心,国人对奥运金牌的追崇已不再那幺疯狂了。这次,无论是傅园慧的铜牌还是孙杨的金牌,网友们都报以掌声和鲜花。“不以金牌论英雄”的评价观代表着国民对竞技体育、对奥运会的心态得到了升华。
媒体评论
适当淡化金牌情结,但奥运金牌永远都重要
金牌情结注重运动的过程,注重过程的欢乐,这符合奥运宗旨,也是对过去“金牌至上”观念的必要纠偏。但在反对“唯金牌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反金牌论”的论调,比如说体育的本质是游戏,奥运会不过是一次体育界的大聚会,忘掉金牌、享受其中即可;运动员因错失金牌而遗憾流泪,有人就会跳出来抨击举国体制;甚至运动员在获奖后感谢国家的培养,也会被讽刺为官话套话。对于傅园慧的表情包,有评论直言“就喜欢你没把金牌当回事的样子”。“奥运金牌还重要吗?”的问题,即由此而生。

“体育的本质是游戏”,这幺说并不算错,但作为竞技体育,游戏是要分出胜负的。体育被称作和平年代的“战争”,而当“战争”以国家名义进行,胜负后果由国家承担的时候,没有哪个国家、哪名运动员会以游戏心态对待,国民也不允许这样的心态。战胜所有对手站在世界之巅,既是运动员本人的荣耀,也是国家的荣耀。金牌在提振国民士气、振奋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的确不可低估。这不是为“唯金牌论”辩解。“唯金牌论”者眼中只有金牌,只要没拿到金牌,所有付出、努力便毫无意义,这种观念违背奥运精神,必须彻底摒弃,但反对“唯金牌论”和奋力争取金牌并不矛盾。
金牌意味着荣耀,也意味着责任。目前我们国家体育基本仍是“举国体制”。这种体制并非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其利弊本文不做探讨。在这种体制下,除了个别项目个别运动员(如退役的网球运动员李娜),各个运动项目训练、比赛等费用大多来自国家。钱花出去,是要有效益的。奥运金牌,不是衡量效益好坏的唯一指标,却是最重要的指标。花了挺多钱,效益却很差,这样的运动队,要换人了。
说实话,到目前为止,一些项目出现的低级失误,让人匪夷所思,显得极不专业。考虑到比赛仍在进行,反思留待以后。小结一下本文结论:适当淡化金牌情结固然必要,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金牌都重要。让我们为运动健儿获得的每一块金牌欢呼吧。
享受比赛,金牌不是唯一追求
里约奥运会,中国军团在比赛第一天的几个优势夺金项目上意外失利,没有斩获“首金”。若是放在过去,免不了会影响士气,可这次国内观众似乎并不在意首金的“迟到”。从社交媒体的反应来看,大多数人是平静和克制的。这表明观众开始成熟起来。
对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而在近代落后、急于赶超的民族来说,国民的金牌情结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因为金牌代表了在竞技体育上,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所以,金牌不仅仅是运动员个人能力的证明,它更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和象徵。
想想当年女排的“三连冠”、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七连胜”所带来的盛况,金牌对民族精神的强化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在一个经济、文化和体育落后的国家,要取得更多的金牌,就必须採取举国体制。故从历史来看,金牌战略和举国体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今天我们在反思金牌情结时,必须看到这一点,不能一味否定。
儘管如此,历史的合理性不等于现实的合理性。在今天中国已重返世界强国地位,竞技体育一路高歌猛进的情况下,就无需用金牌来证明自己优秀和强大了。此时,人们更关注个体的权利,更强调回归体育的本身。
体育比赛是一种增强体魄和健康的游戏。在古希腊时期,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其说是一场竞技体育比赛,不如说是一场以竞技体育形式出现的宗教仪式。但自竞技体育尤其是奥运会被赋予了观赏性以外的内容,体育的性质也就开始改变,它不再是一种具有愉悦性的游戏,而变成了强调输赢胜负的比赛。
从这一届的奥运会来看,我们正在努力回归体育的本质,运动员也在更充分地享受比赛,金牌已不再是参赛的唯一目标。淡化金牌,不仅将解放运动员和教练,也将解放国家,从而真正实现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
扫描各国民众
金牌情结对运动员来说,奥运金牌无疑仍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因为现实告诉他们,一块奥运金牌对运动员意味着什幺。比如说意味着可观的奖金、巨大的商机,金牌可能是改变他们下半生的敲门砖。那幺,放眼海外,其他国家如何看待奥运金牌?奥运金牌能给运动员带来什幺?外国民众对于奥运金牌又有着怎样的情结?
金牌情结

美国
先来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国。作为国际体坛的常年霸主,美国的奥运金牌数和奖牌数的榜首位置几乎不可撼动。8月10日,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又创下了历史纪录,成为奥运会史上夺得21块金牌的第一人。那幺,美国人如何评价菲尔普斯呢?那些没有得到金牌的运动员,美国人又是如何看待呢?
华尔街多媒体记者王穆介绍,虽然是体坛强国,但美国民众看奥运会并不纯粹是为了金牌。着名民调机构盖洛普的数据显示,以往三届夏季奥运会都是美国女性观众居多,只有今年才被男性观众反超,同时今年只有48%的受访者表示会看奥运会,比例是16年最低。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人对里约这座城市不太感兴趣,但是运动员们肯定是冲着金牌去的,除了比赛荣誉之外,也是因为他们缺钱。得到国家队资格之后,运动员的赛前培训和参赛期间的履行、食宿、训练费都由美国奥委会承担,但入选之前,参加资格选拔赛的各项训练,食宿和参赛等费用都要自己来付,不少运动员还上网众筹,很多人都要兼职训练,就算变成全职运动员年薪也少的可怜,美国奥委会对奥运金银铜牌的奖金分别是2.5万,1.5万和1万美元,而且奖牌获得者还能得到商家代言或赞助,美国奥委会作为非盈利组织,不能接受联邦政府拨款,需要靠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执行主席布莱克门明确表示,为了筹款必须保证奖牌数量,而赞助商也愿意利用得奖人的名气来打广告,所以奥委会商家和运动员反而更看重奥运金牌。
俄罗斯
俄罗斯向来是奥运赛场上的佼佼者。那幺在奥运奖牌榜上也基本保持奥运会前三名的水平。不过,这次的“禁药风波”,一下子把俄罗斯一百多名奥运参赛队员挡在了里约奥运会门外,冲击奖牌榜前三显然非常困难了。《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发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更为看重每一块金牌。
张舜衡介绍,奥林匹克对于俄罗斯来说,一直是唯金牌论的传统政治游戏。特别是在2016年,俄罗斯人太需要金牌来展现自己,重振国家信心,来证明自己,向全世界重塑昔日辉煌。今年的俄罗斯兴奋剂风波,也正是唯金牌论发展到极致的侧面体现。但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1956年,苏联首次亮相冬季奥运会便成功夺冠,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且在1956年墨尔本举办的第16届夏季奥运会上,苏联体育健儿再次大显身手,实现了对美国的“赶超”,团体总分位居榜首。自此至苏联解体前夕,苏联体育代表团的团体总分多处于独占鳌头的地位。奥运会上苏联实力的彰显令对手美国不得不伤脑筋地思考,如何赶超“红色体育帝国”。也正是唯金牌论,俄罗斯为了展现大国雄风,国家财政斥资500亿美元打造的索契冬奥会,堪称世界上最昂贵的奥运会。金、银和铜牌得主的一次性奖励金额分别为400万、250万和170万卢布,此外,俄罗斯各行政主体也承诺对自己的获奖运动员提供相对应的配套奖励,冷战思维下的唯金牌论痕迹至今可见一斑。
日本
多年前,奥运赛场是西方白人占主导的赛场,尤其在田径、游泳这类竞技性极强的项目上,亚洲追赶了多年,才陆续出现了零的突破。这其中,日本就是贡献者之一。日本的游泳团队作为亚洲劲旅的代表,常常出现在奥运领奖台甚至是最高领奖台上。《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表示,获得金牌固然可喜可贺,但在日本人眼里,没有夺魁也不代表是孬种。
日本是四年后奥运会的举办地,因此里约奥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次日本的目标是14枚金牌,日本奥委会各个运动联盟为这次奥运会开出的奖金数额也有所增加,比如奥委会为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準备了500万日元(相当于32万元人民币)的奖金,游泳协会将给金牌得主13万元,再加上协会的赞助,企业也会给金牌得主2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获得奥运奖牌无疑会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很多运动员也因此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退役后,在体育、教育、娱乐行业大展身手不在少数,但是日本是崇尚努力进取的民族,感染观众的首先是运动员的奋斗精神,比如这次夺得女子柔道铜牌的中村美里,她19岁出征北京奥运会,获得了铜牌以后,毫无悦色的说,金牌以外没有区别,从此被冠名为不笑女王,但是在伦敦奥运她一战败退,之后是以身体的伤痛斗争了几年,这次她依然立志夺取金牌,是观众关注的一个焦点,最终她没有如愿,取得了铜牌,日本观众看到了她多年的努力,对她仍然倍加讚赏。还有一位马拉松名将有森裕子,在双腿都做了手术以后,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竭尽全力取得了铜牌,赛后採访中,她眼含泪水说,我第一次想自己表扬自己一下,这个画面感动了全日本,这句话至今仍然是日本体育史上的一句名言。
韩国
最后来看看亚洲的另一支奥运劲旅——韩国。韩国体育代表团今年的目标是争取连续四届奥运闯入综合奖牌榜前十。作为一个仅有5000万人口的国家,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全球华语广播网》韩国观察员南黎明介绍,韩国国民一向对本国奥运参赛队员期望颇高,争强好胜的韩国人是数着金牌看奥运的。
韩国是一个人口只有五千万的小国,也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所以韩国人自己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韩国人生存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永不停息的去拼搏,人们从小就带着极强的危机感去奋斗,这就是为什幺韩国人乾什幺都是那幺拼的原因。韩国体育之所以相对比较发达的原因也在这里,在2002年世界盃挺进四强的韩国足球队的队员曾经就说过,如果我在球场跑死我们队就能赢,那幺我一定会选择跑死。近年来韩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变化所带来的就业难等各种烦恼和心理负担,给国民的心中带来很多的阴影,国际大型赛事上,运动员们的表现对韩国人来说是个不简单的意义,对奥运会也是一样,比如花滑选手金英儿,还有游泳选手朴泰桓在韩国人眼里不仅仅是体育明星,而更是给人们带来勇气、提高国民士气的英雄形象。正因如此,韩国运动员的压力就更大,他们的胜负将决定着人们对梦想的信仰是否会受挫,每一次奥运韩国的射箭、足球、艺术体操、跆拳道等等都是韩国人最瞩目的项目,尤其是射箭,韩国人自称是古老的射箭民族,射箭上如果失利的话,对韩国人的精神打击应该说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