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姊妹(香港地名)
七姊妹位于香港东区西部,属于北角东部,最初为香港岛的一条古老村落。七姊妹区的具体範围,为电照街以东,英皇道及渣华道交界以西之区域,即七姊妹道一带的範围。七姊妹区之东就是鲗鱼涌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七姊妹
- 外文名称:Tsat Tsz Mui
- 行政区类别:香港特别行政区
- 地理位置:香港东区西部
- 人口:200多人(1849年)
- 方言:粤语
- 着名景点:名园游乐场
七姊妹街道简介
七姊妹区的传说
七姊妹区的名称,背后有着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相传昔日当地住了一些客家人,当中有7位少女自小青梅竹马,情同姊妹,于是她们便结义金兰,立下了“宁死不嫁”的誓言。可是好景不常,三妹的父母却把她许配给同乡。三妹不敢违抗父母之命,便于出嫁前一晚,七位姊妹相聚痛泣。为遵守“宁死不嫁”以及“虽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结拜誓词,她们七人便于当地海边投海自尽。翌日,海湾出现了七块礁石,形状就如七位少女,当地居民便认为这是七姊妹的化身。这七块礁石便称之为“七姊妹石”,当地的村落亦被名为“七姊妹村”。
1934年,港英政府于七姊妹区填海,兴建房屋。“七姊妹石”亦因此而长埋地底。
2001年,香港无线电视曾播放一套由七姊妹传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电视剧名称为《七姊妹》。
七姊妹区的历史
七姊妹区于数百年前已有村落。根据1849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七姊妹村有200多人居住,房屋有超过100间。1911年,香港中华游乐会于七姊妹区海边设定泳棚,成为当时香港游泳胜地,每年泳者达十万人次。1918年,名园游乐场于该区设立。
1941年的香港保卫战中,其中一路日军便于七姊妹区海边成功抢滩登入。1948年起,七姊妹区开始大规模发展公共房屋。然而,该区逐步与北角区融合,“七姊妹区”这名称亦逐渐被遗忘,现时只剩下七姊妹道以七姊妹作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