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是直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国最早成立的一所国家级研究中药的专门机构,自1983年起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该所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髮现及其套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要围绕“继承整理研究中药生产和套用”中关键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中医临床和中药生产服务,研究中药基本理论,构建了中药理论、中药产业关键技术、中药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等中药基础和套用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的技术平台。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有职工400余人;设有14个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2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 创办时间:1955年
- 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
- 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
- 博士后流动站:2个
- 精神理念:和合、唯实、卓着、济人
- 机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现任所长:陈士林
历史沿革
1955年12月19日,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随即设立中药研究所,所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大楼

1962年,所址从广安门北线阁迁到东直门现址,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国家级中药科研机构。
1983年,研究所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2000年起,研究所开始与美国唐氏中医药研究基金会合作建立唐氏中药研究中心。
200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改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所名随之改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2007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成立澳门中心。
科研条件
设施设备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拥有600兆核磁共振,LC-MS单四级桿质谱仪,TRAP-MS离子阱质谱仪,高内涵细胞分子影像仪,基因分析仪等一批高性能科研仪器,可用于开展中药鉴定、製备工艺、生物技术、质量控制和药理毒理等专业研究。
人员编制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有职工400余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1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6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5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
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景厚德、谢宗万、王孝涛、高晓山、章育中、章荣烈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陈士林、叶祖光、肖永庆、王智民
科研部门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设有14个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另有中药安全评价中心(GLP)和中药数据中心等2个科研创新部门。
青蒿素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雾化吸入製剂研究中心、中药理论与本草文献研究中心、生药研究中心、中药炮製研究中心、中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力药理学研究中心、整合中药学研究中心、中药质量标準研究中心、中药製剂研究中心、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心、中药药理研究中心、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中心、中药新药研发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鉴定与安全性检测评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中药製剂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中药资源生态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药安全性评价与风险管理重点研究室、“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中药过程控制技术重点研究室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画课题、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计画(97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计画)、国家重大新药创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课题等251项,已获科研成果奖261项,其中国家级奖19项;开发新药32个,出版中医药着作196部;发表论文4620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2011年被授予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序号 | 年度 | 奖励名称 | 等级 | 项目名称 |
1 | 200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肉苁蓉繁育研究 |
2 | 200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防治SARS中药的筛选 |
3 | 2005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珍稀频危中药资源调查及保护系统的建立—杜仲、肉苁蓉保护生物学的研究 |
4 | 2005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巴布剂基质製备工艺 |
5 | 200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安全限量的技术标準研究 |
6 | 200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大鼠血栓形成与血瘀证病证和动物模型的研製 |
7 | 2006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17种中药饮片炮製工艺和质量标準规範化研究 |
8 | 2006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桂枝汤苯丙烯类同系化合物的作用研究 |
9 | 2006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青蒿和青蒿素植物资源研究 |
10 | 2006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药抗氧化活性新的评价方法研究 |
11 | 2006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基于中风病临床诊治的证熵方相关性研究 |
12 | 2006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一种植物药提取物TCM9968的组成及其医药套用 |
13 | 2006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防治SARS中药的筛选 |
14 | 2006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 | 二等奖 | 基于现代空间分析技术的道地药材区划及资源监测 |
15 | 2006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肉苁蓉繁育研究 |
16 | 2007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桂枝汤解热作用的系统研究 |
17 | 2007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三叶木通人工繁育研究 |
18 | 2007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四个解表/清热方药对TLRs受体及其信号元件的影响 |
19 | 2007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桂枝汤苯丙烯类同系化合物的作用研究 |
20 | 2008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 |
21 | 2008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药抗氧化活性新的评价方法研究 |
22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药栀子饮片炮製原理研究 |
23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基于“3S”技术的道地药材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
24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基于PK,PD的中药複方及其最佳化组合的方法学研究 |
25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药炮製辅料醋和酒的规範化示範性研究 |
26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中药抗病毒的分子机理研究 |
27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川芎防风白芷方主成分组合研究 |
28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不同给药途径的中药複方水凝胶剂基质配方优选研究 |
29 | 2008 | 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木通科木通资源调查及其质量评价研究 |
30 | 2009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準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 |
31 | 2009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基于PK/PD的中药複方配伍及研究模式建立 |
32 | 2009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栀子饮片质量评价方法及科学原理研究 |
33 | 2009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雷公藤活性成分的抗风湿病情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
34 | 2009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桂皮醛和芍药苷对细胞骨架β-actin表达及构型重建的影响 |
35 | 2009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道地药材遗传及环境机制研究 |
36 | 2010 |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着作奖 | 一等奖 | 《分子生药学》 |
37 | 2010 |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着作奖 | 一等奖 |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
38 | 2010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道地药材研究模式及模型构建 |
39 | 2010 | 中华医学会科技奖 | 二等奖 | 道地药材的道地性形成机理研究及套用 |
40 | 2010 |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着作奖 | 二等奖 | 《植物名实图校释》 |
41 | 2010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药寒热属性的现代科学内涵—与TRP通道蛋白相关性研究 |
42 | 2010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药饮片用量标準研究 |
43 | 2010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桂皮醛和芍药苷对细胞骨架β-actin表达及构型重建的影响 |
44 | 2010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走进<本草纲目>之门—中药的发现》 |
45 | 2010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决明子饮片的炒制原理及其质量评价的科学内涵 |
46 | 2011 | 美国拉斯克奖 | —— | 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
47 | 2011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套用 |
48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关键问题研究 |
49 | 2011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饮片用量标準研究 |
50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基于炎症反应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药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51 | 2011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中药寒热属性的现代科学内涵—与TRP通道蛋白相关性研究 |
52 | 2011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中药巴布剂共性技术的适宜性研究 |
53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複方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 |
54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中药黏膜给药原位凝胶製剂关键技术及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 |
55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文革”期间中草药运动资料的蒐集整理研究 |
56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基于系统建模的川芎成分组合与血管活性的关联性研究 |
57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 —— | |
58 | 2012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炮製改变大黄药性的科学内涵变化规律研究 |
59 | 2012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基于生物力药理学丹参组分活血化瘀机理研究 |
60 | 2012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 | 二等奖 |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关键问题研究 |
61 | 2012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基于抗氧化属性的黄连对G6PD缺陷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影响作用 |
62 | 2012 | 光华工程科技奖(第九届青年奖) | —— | —— |
63 | 2013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胎毒的研究——黄连和小檗硷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影响和机制 |
64 | 2013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基于生物力药理学丹参组分活血化瘀机理研究 |
65 | 2014 | 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年度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 —— | 中药炮製与药性相关性及其饮片质量评价模式 |
66 | 2014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整合药理学策略的中药成分群-体内过程-药效活性的关联性研究 |
67 | 2014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雷公藤活性成分的抗风湿病情改善作用及机理研究 |
68 | 2014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多种分离分析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纯化鉴定中的组合套用 |
参考来源: |
学术刊物
期刊简介 | 图片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誌》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以报导、介绍中医药方剂为主旨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刊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美国《化学文摘》统计源期刊”。多次被评为“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据万方数据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公布:2014年《中国实验方剂学杂誌》总被引频次达到11791次,影响因子1.242,基金论文比例0.85,全年发表文章达1400余篇,论文下载量达到40余万次。 | ![]() |
《中国中药杂誌》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中药学术期刊。该刊还被荷兰爱思唯尔公司《斯高帕斯资料库》(Scopus),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AP,BIOSISPreviews),俄罗斯《文摘杂誌》(AJ,AbstractsJournal,VINITI),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I,CentreforAgricultureandBioscienceAbstracts),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Abstracts),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PD,Ulrich'sPeriodicalsDirectory),《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资料库》[JSTChina,JapanScience&TechnologyAgency(ChineseBibliographicDatabase)],《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文摘》(RSC,RoyalSocietyofChemistry),英国《全球健康》(GH,GlobalHealth),荷兰《医学文摘》(EM,ExceptaMedia),菲律宾《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WesternPacificRegionIndexMedicus)等14家权威性专业文摘或资料库收录。国内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收录。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布:《中国中药杂誌》目前总被引频次达到17036,影响因子1.421,基金论文比例0.72,下载量达到39.69万次。 | ![]() |
《家庭中医药》杂誌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的中医药科普月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曾荣获第一届(1995年)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和第二(1999年)、三届(2007年)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二等奖,2003年、2007年连续两次荣获全国中医药科普先进集体奖。2008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俱乐部”称号。 | ![]() |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17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官网和中药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有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及2个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鉴定学、中药炮製学、中药药理学、分子生药学(培育)、药用植物学、中药毒理学(培育)、中药理论(培育)
北京市重点学科:中药学
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后流动站、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
教学建设
●学生规模
截至2015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有在读研究生87人,其中博士20人,硕士67人。
●导师数量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有博士生导师22名,硕士生导师13名。
●教学机构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建立了中药学教研室,成立有“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神农本草经”共5个教研组,并对所内研究生开课。
●教学成果
年度 | 学位 | 研究生 | 导师 | 奖项 | 获奖等级 |
2003 | 博士 | 李沧海 | 姜廷良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 |
2004 | 博士 | 李娆娆 | 原思通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
2005 | 博士 | 郭兰萍 | 黄璐琦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一等奖 |
2006 | 博士 | 崔光红 | 黄璐琦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三等奖 |
博士 | 郭健友 | 姜廷良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二等奖 | |
2007 | 博士 | 赵保胜 | 姜廷良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一等奖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二等奖 | ||||
博士 | 李玉洁 | 朱晓新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一等奖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二等奖 | ||||
博士 | 王学勇 | 黄璐琦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三等奖 | |
硕士 | 李丽 | 肖永庆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三等奖 | |
2008 | 博士 | 郭兰萍 | 黄璐琦 |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特等奖 | ||||
博士 | 高伟 | 黄璐琦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一等奖 | |
博士 | 董宇 | 朱晓新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二等奖 | |
博士 | 林丽美 | 王智民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二等奖 | |
博士 | 孙宇章 | 黄璐琦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二等奖 | |
硕士 | 孙立亚 | 杨华 | 中国中医科学院社会实践奖学金 | 无等级 | |
博士 | 潘国凤 | 朱晓新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一等奖 | |
—— | 黄璐琦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导师 | —— | ||
朱晓新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导师 | ||||
姜廷良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导师 | ||||
王智民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导师 | ||||
2009 | 博士 | 李昶 | 黄璐琦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二等奖 |
博士 | 潘国凤 | 朱晓新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三等奖 |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三等奖 | ||||
硕士 | 李桂柳 | 肖永庆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二等奖 | |
硕士 | 田能 | 林娜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二等奖 | |
博士 | 李丽 | 肖永庆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二等奖 |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三等奖 | ||||
博士 | 戴住波 | 黄璐琦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三等奖 | |
2010 | 博士 | 高伟 | 黄璐琦 |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特等奖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 | ||||
博士 | 翁小刚 | 朱晓新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三等奖 | |
硕士 | 胡娟 | 邵爱娟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二等奖 | |
硕士 | 高进 | 杨华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三等奖 | |
博士 | 李丽 | 肖永庆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二等奖 | |
博士 | 张卫 | 张瑞贤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三等奖 | |
博士 | 刘春芳 | 朱晓新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三等奖 | |
博士 | 郭姗姗 | 崔晓兰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二等奖 | |
硕士 | 张彬 | 曹军、黄璐琦 | 中国中医科学院社会实践奖学金 | —— | |
2011 | 博士 | 周洁 | 黄璐琦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一等奖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二等奖 | ||||
博士 | 王怡薇 | 朱晓新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三等奖 | |
硕士 | 余盛贤 | 杨滨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二等奖 | |
博士 | 郭姗姗 | 崔晓兰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三等奖 | |
博士 | 唐仕欢 | 黄璐琦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一等奖 | |
博士 | 李丽 | 肖永庆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一等奖 | |
博士 | 张卫 | 张瑞贤 | 中国中医科学院技创新奖学金 | 二等奖 | |
硕士 | 孙文 | 巢志茂 | 中国中医科学院社会实践奖学金 | —— | |
2012 | 博士 | 周洁 | 黄璐琦 | 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
硕士 | 张迎春 | 杨洪军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一等奖 | |
—— | —— | 李慧 | 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 | ——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毕业生 | |||||
博士 | 张卫 | 张瑞贤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三等奖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二等奖 | ||||
硕士 | 李雨田 | 张村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二等奖 | |
博士 | 易艳 | 梁爱华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三等奖 | |
硕士 | 王建露 | 梁日欣 | 中国中医科学院社会实践奖学金 | —— | |
2013 | 硕士 | 吴旭 | 边宝林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一等奖 |
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 | ——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
硕士 | 李涛 | 杨伟鹏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三等奖 | |
博士 | 吴晓毅 | 巢志茂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三等奖 | |
硕士 | 孙文 | 巢志茂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生奖学金 | 三等奖 | |
博士 | 王淳 | 巢志茂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三等奖 | |
硕士 | 贺晶 | 边宝林 | 中国中医科学院社会实践奖学金 | —— | |
硕士 | 申丹 | 杨洪军 | 国家奖学金 | ||
硕士 | 周喜丹 | 王祝举 | 国家奖学金 | ||
—— | 梁爱华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导师 | —— | ||
2014 | 硕士 | 申丹 | 杨洪军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一等奖 |
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 | ——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毕业生 | |||||
硕士 | 姚蓝 | 张村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二等奖 | |
博士 | 巩仔鹏 | 朱晓新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 三等奖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毕业生 | 三等奖 |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 | ||||
博士 | 吴晓毅 | 巢志茂 | 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基金 | 三等奖 |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 | ||||
博士 | 荆文光 | 王智民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奖学金 | 三等奖 | |
硕士 | 胡流芳 | 谭余庆 | 中国中医科学院社会实践奖学金 | —— | |
博士 | 吴晓毅 | 巢志茂 | 国家奖学金 | ||
参考来源: |
创新文化
形象标识
所徽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徽呈圆形,标誌中间是一个葫芦,作为中国古代中医的重要药具,是“医药”的代名词,又有“悬壶济世”之意。葫芦上下各有一个“半八卦”,颜色不同,意为“阴阳八卦”,代表着中医传统的理论学说。葫芦两旁有绿叶草药相称,再次彰显了研究所的研究主旨和特色:中药。所徽上方是研究所中文全称,下方是英文简称。
所徽

精神理念
和合、唯实、卓着、济人
和合,指和睦同心,研究所全体人员应团结一心,和睦共处,共同携手,努力创新。
唯实,坚持实事求是,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準,实践出真知。
卓着,力争上游,追求卓越,要潜心研究,刻苦钻研,成就不凡的事业。
济人,扶危救难,善于助人,要以实用研究成果施救于人,坚持为人民服务。
机构领导
职务 | 姓名 |
所长 | 陈士林 |
党委书记、副所长 | 朱晓新 |
副所长 | 边宝林 |
纪委书记 | 赵明亮 |
参考来源: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