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干鄱阳湖藜蒿
余干鄱阳湖藜蒿,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誌。
余干县土壤多为肥沃的潮土和草旬土,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余干鄱阳湖藜蒿生长。余干鄱阳湖藜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清香气味,高20—40厘米;根状茎,直立或斜向上,茎稍粗,直径为2—7毫米;茎初时绿褐色,后为紫红色,光滑无毛;嫩茎可炒食,香气浓郁,肉质脆嫩爽口。
2013年9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余干鄱阳湖藜蒿”实施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余干鄱阳湖藜蒿
- 产地名称: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
- 品质特点:紫红色,光滑无毛
- 地理标誌: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誌
- 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第1989号公告
- 批准时间:2013年9月10日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余干鄱阳湖藜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清香气味,高20—40厘米;根状茎,直立或斜向上,茎稍粗,直径为2—7毫米;茎初时绿褐色,后为紫红色,光滑无毛;嫩茎可炒食,香气浓郁,肉质脆嫩爽口。
余干鄱阳湖藜蒿

营养价值
余干鄱阳湖藜蒿含乾物质5.47%—5.67%,维生素C5.75毫克/100克—5.95毫克/100克,粗纤维1.15%—1.35%,蛋白质0.87%—1.07%,可溶性糖(以葡萄糖计)0.30%—0.50%、脂肪0.23%—0.43%、钙(以钙计)346毫克/千克—350毫克/千克、磷(以磷)13.9毫克/千克—15.9毫克/千克、铁(以铁计)3.2毫克/千克—5.2毫克/千克。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余干县土壤大体由南至北、从高到低分布,即由丘陵至平原。土壤肥沃,质地疏鬆。地貌基本上以低丘和滨湖平原所组成,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部丘陵向西北缓缓倾斜,过渡到滨湖平原。南部的白云峰海拔390米,北部的皇帝帽海拔13米左右。余干地处鄱阳湖南岸,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涨水为湖、枯水为洲,湖、港、草洲星罗棋布。鄱阳湖总面积3583平方千米,余干辖640平方千米。余干广阔的滨湖草洲(尤其在吴松高程15.6米以上的1.334万公顷的草洲),其土壤多为肥沃的潮土和草旬土,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余干鄱阳湖藜蒿生长。
水文情况
余干县位于信江河流下游,信江发原于玉山县三清山东北麓平家源,流经玉山、上饶、弋阳、贵溪、鹰潭、余江至县东南炭埠入境,至潼口滩分两支。一支由东向北,流经清溪渡至珠湖,再经十字河与乐平河水合流入绕河,注鄱湖,现称东大河;一支向西流经龙津至坞石,分别北走江埠,南走枫港,至坝头合流后,受九龙河水,再经三江口入鄱湖,现称西大河。境内有信江河、木溪河、大山寨上河、株桥河、九龙河、润溪河。全县总蓄水量可16亿立方米。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优良,无污染。
气候情况
余干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无霜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7.8摄氏度,最冷是1月,平均为5.2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9.1摄氏度。最热是7月,平均为29.7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为40.0摄氏度,全年平均活动积温为6414摄氏度,历年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摄氏度的积温为5688.1摄氏度,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56天,全县气温的区域性差异不显着,年平均降水量为1586.4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1804.9小时。近十余年来,全县冬季气温逐渐变暖、大霜、大雪、大冰冻天气少见,有利于余干鄱阳湖藜蒿生长。
余干鄱阳湖环境

历史渊源
《余干县誌》记载:“蒌(藜蒿),草也,可以烹鱼。”相传藜蒿之名出自朱元璋之口,时值乾旱季节蔬菜脱供,厨师从乡间弄来新鲜蒌蒿烧腊肉。食后,朱元璋食用说:“这新鲜味道好似藜杖蒿草的就叫它藜蒿。”
唐《食疗本草》称蒌蒿:“香美可食,生蒸皆宜。”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也提到蒌蒿的食用价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每到江南三月,鄱阳湖的湖面上,便会飘满这种名叫“藜蒿”的野草。
江西有“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之说。
余干鄱阳湖藜蒿

生产情况
2013年,余干鄱阳湖藜蒿保护面积2万公顷,年产量69万吨。
余干鄱阳湖藜蒿

产品荣誉
2008,藜蒿炒腊肉入北京奥运会创新选单。
2013年9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余干鄱阳湖藜蒿”实施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保护。
藜蒿炒腊肉

地理标誌
地域保护範围
余干鄱阳湖藜蒿的地理标誌保护的区域範围为余干县鄱阳湖边缘的康山乡、康山垦殖场、瑞洪镇、石口镇、信丰垦殖场、大塘乡、洪家咀乡、玉亭镇、东塘乡、乌泥镇、鹭鸶港乡、三塘乡、江埠乡、枫港乡、古埠镇等15个乡镇(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4′06″—116°47′00″,北纬28°35′11″—28°52′03″。
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1)扦插育苗:每年4月底至5月初,在余干鄱阳湖草洲挖取藜蒿地上茎,抹掉中下部叶片,剪成10—15厘米的插条,按株距5厘米,行距10厘米的规格插入苗棚内。苗床的整地施肥按一般蔬菜育苗的标準操作,深度以插条入土三分之二为宜,每平方米插条约200根。插后加强水肥管理,促使植株生长。
(2)产地选择:选择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的砂质土壤。
(3)整地施肥: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5000千克,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氯化钾25千克或饼肥100千克、複合肥50千克作底肥。施肥后,深耕细耙整地,连沟1.2米开厢,厢面宽1米,做成高厢。
(4)适时定植:6月底7月初是多雨季节,是插扦移栽的好时节。将苗圃中的藜蒿拔起,剪除地下茎,又可作插条用,掐去嫩尖,抹掉叶片,剪成长为10—15厘米的插条,开沟扦插定植。
定植规格为株距5厘米,行距10厘米,深度以插条入土三分之二为限,插后浇一次透水。
(5)田间管理:大田扦插定植后,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生根萌芽。插条生根后追肥1—2次,每亩用尿素15千克。追肥后随沟灌水润土。藜蒿一般无病虫害危害。若在高温雨季通风不良时,侵染白粉病,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6)分层採收:10月下旬至翌年2月,挖取地下茎,洗净根茎的泥土即可上市。採收地下茎后,将厢面用薄膜覆盖好,以利残留茎节萌发新株。3月下至4月中旬,是地上茎的盛收期,当藜蒿茎高20厘米时,用锐利的刀离地面3—4厘米处割下扎把销售,春季外界气温较低,割茎后的畦面仍需覆膜保温,这样可收穫2—3次。每收割一次,随即亩追施尿素10千克。一般每亩可收穫地下茎1500—2000千克,地上茎800—1200千克。
- 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余干鄱阳湖藜蒿产品执行NY5089-2005《无公害食品 绿叶类蔬菜》标準。
专用标誌使用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誌:
①生产经营的余干鄱阳湖藜蒿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範围;
②已取得余干鄱阳湖藜蒿生产经营资质;
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範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④具有地理标誌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使用余干鄱阳湖藜蒿农产品地理标誌,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字使用协定,在协定中载明使用数量、範围和相关责任义务。
(2)余干鄱阳湖藜蒿农产品地理标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
①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余干鄱阳湖藜蒿地理标誌(余干鄱阳湖藜蒿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记的余干鄱阳湖藜蒿地理标誌,进行产品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3)余干鄱阳湖藜蒿地理标誌使用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
②保证地理标誌农产品品质和信誉;
③正确规範地使用余干鄱阳湖藜蒿地理标誌。
(4)余干鄱阳湖藜蒿地理标誌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誌持有人和标誌使用人对余干鄱阳湖藜蒿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準伪造、冒用余干鄱阳湖藜蒿地理标誌和登记证书;
(6)鼓励单位和个人对余干鄱阳湖藜蒿地理标誌进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