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读后感900字
之前对“文化大革命”不甚了解,只知道是建国初期的一场历史浩劫,季老说,今天的青年人,你若同他们谈“十年浩劫”的灾难,他们往往吃惊地又疑惑地瞪大了眼睛,样子是不相信,天底下竟能有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大概认为我在说谎,我在谈海上蓬莱三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说的正是我们吧!这本书季老以个人视角部分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却足够令人震撼。
我曾经很疑惑,中国那么多人,就没有几个清醒的能站出来指正错误的吗?后来才知道,在当时社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倾斜的,被大部分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了,连那些被批斗的人,即使自己的罪名是被编织罗造的,都觉得文革的大方向是对的,自己的不幸境遇确乎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些对岸观火的人还能有什么异议呢?
人性到底能有多扭曲?那些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见风使舵,那些悟性极高的“变色龙”,他们深谙“适者生存”的命运法则,借着这个契机,玩权弄术,以公报私,释放恶毒的“天性”,展露自己在整人方面的非凡才能,自诩为高人一等,好在,他们只是少一部分人...季老为他们开脱,说他们可能只是被蒙蔽了双眼,受错误思想的驱使,季老说他不愿去追究。但我想这并不意味着原谅,只能抱怨一声命运不公,那些人“文革”后仍然能够飞黄腾达,人生轨迹丝竟毫未受牵连,他们有愧疚感吗?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因果报应这东西,我有点不太相信。
文革结束后,季老和同样遭到批判过的十年未见的老友重逢,老友的第一句话是:“事实证明,士可杀,亦可辱!”两人哈哈大笑,在我看来,这兴许是三分自嘲,七分心酸罢!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很多都受不了凌辱最终自杀,有些人忍辱苟活,还有些人自杀未遂,季老属于后者。为什么在这种生不如死的境遇下还有人选择活着?是因为怕死吗?不尽然,死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些是可以免受伤痛的,归根结底,还是对生活抱有一丝希望,对世间仍然有所怀恋吧...
无论如何,还是要有生的信念,存在即意义,存在即合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牛棚杂忆》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