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望春风》读后感_1000字

《望春风》读后感1000字

格非该辞官归故里了。清华大学的教授做得太久,文字没有一点乡土的味道,文人的痕迹过于明显。一些语句用来描写那个时代乡村,怎么看怎么别扭。

他不像余华,余华是完全抛弃方言,所以读起来是一种另外的自然。而格非是想展现那个消失的乡村的一切,有些文字就太突兀了。

但是不能不承认,格非的文字还是十分地优美。他描写半塘、风渠岸、花园等地方,读起来如沐春风,清爽又鲜活,十分地酣畅淋漓。

小说的结构还是不错的,虽然我只看了一遍,中间的没有理直。但仅就头尾而言,是挺严谨的,用了几段几乎相同的话,显得很圆润。

50来个人物,20万字写出来,实在不容易。有些免不了不够生动,比如说老牛皋,就讲述的文字就少了。

故事情节的写作和《花家舍三部曲》一样,有偷工减料之嫌疑。比如堂兄礼平的发达,几乎没有什么过程。有些则好像单纯是为了制造悬念,或者说制造了悬念后面圆得不好。

单单就故事而言,个人是非常喜欢的。我喜欢这种故事。那也是我长辈们的记忆,现在还经常听爸妈谈起。那个年代的乡村是美的,而人,在迷茫中洋溢着动人的性情。不否认现在的人比那时代的人聪明有头脑,但仅仅就人性而言,或许往后人类都不会散发出如此迷人的光辉。

当读到老福奶奶时,心中总想起小时候村中的一位老奶奶,她真的和小说里的老福奶奶那样的慈祥、好心,看破了生死,临终前不忘给自己梳洗得干干净净。我相信,格非的童年里一定也有这样一位老人。当他写到老福奶奶逝世时,不禁说要搁下笔,为老人恸哭一场,我一点也不感到造作,那完全是情之所至啊。

是什么使童年的乡村和人消失得无影无踪呢?赵礼平之流?当然不是,他们也只是潮流中的几粒沙子。政府和政策?也不是吧。只能说是时代的发展。

记得文中赵孟舒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寒霜履坚渐所致(原句不太记得清了)。可以用来解释变化的缘由吧。只是中国的变革是及其突然,不像欧洲那样循序渐进了几百年,它没有给任何人一个准备的时间,就把传承五千年的东西一举推翻。

普通人或许只是感叹几句,而后继续为柴米油盐而奔波。对于那些出生于上世纪中期的乡村,熟读五千年历史的文人来说,造成的心理断层是十分明显的,于是,格非他们手中的笔,写出的字几乎都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人与事。

《江南三部曲》完成后,格非曾说不再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的小说。可是,他也逃脱不了自己宿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望春风》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